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作家的劳动:艰难着也幸福着

2010-01-09 11:20:06来源:文学报    作者:

   

  将近十八年过去了,第一次阅读《白鹿原》手稿时,所受到的心灵冲击和感觉仍然如刀刻般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白鹿原》面世十七年以后,陈忠实终于“解放”了思想,以散文的笔触,回答了广大《白鹿原》的读者和研究者原存于心,并试图破解的疑问,回忆了创作《白鹿原》过程中可以说详尽的求索历程。《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一个作家就自己一部作品的回忆与思考,也可以叫做“《白鹿原》创作过程谈”,如果去掉过程它就是一篇文论,有了过程它就成了一本散文化、个人化的艺术散文了。可以说这是一本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早已期待的书,也是陈忠实的研究者十分需要的书,具有很高的文学理论价值和当代作家研究的文献价值。而对于正在深入发展的中国文学和困惑于创新之难的广大中国作家来说,陈忠实所指示的“超越自己”、“自己将自己举起来”的回忆和思考,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和文学界普遍关心的“文学创新”的路径问题,还生动破解了似乎很神秘的从生活到艺术的奥秘。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个人性质,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这里面却包含了许多基本的艺术创造规律问题。即是说,在陈忠实描述的许多个人化的思维感悟中,体现出的却是普遍性的文学规律。

    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书中,陈忠实告诉我们,从最初创作动机的产生,到主题与人物日渐孕育成熟,从构思的形成到语言的选择与定型,是不断地“打开”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打开”连自己也未必清醒意识的“生活库存”的过程。但是从理论形态的思想武器和作为经验形态的生活丝缕到新的艺术形态,从历史文献中的叙述到变成自己经验氛围的文学叙述,从纸上和传说中的人物变成自己头脑中“气脉”生动、“脉理”清晰的鲜活形象,必须捅破一层纸,拆开一堵墙,而这“破”和“拆”的过程,就是文艺理论中的“灵感”的产生过程。所不同的是一个短篇在创作中可能只需要一次、两次灵感,而一个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却需要许多灵感。而如《白鹿原》这样意蕴丰厚、具有创造性的优秀小说,如陈忠实这样在一种狭窄的创作套路中走得很久的作家,则需要付出更艰苦的阅读和思考,用他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剥离”过程,“打开”自己的过程。既然他要不断在主题、人物、文本、叙述方面突破自己,就不能不在这些方面寻找新意,创造和迎接灵感产生的机会和契机。灵感产生的一刹那,正是“破”和“拆”的一刹那,突破和找到新意和新生命的一刹那。

    人们把想象力当作作家之所以是作家的基本能力,甚至于有人把它的作用夸张到无限的地步,并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为依据。其实,范仲淹没有见过岳阳楼,但却有在家乡太湖边的长期生活经历,《西游记》的人物上天入地、变化多端,但变来变去,他们都有人的性格品质,何况它依托的是古代神话和民间的神怪传说,主人公唐僧更有玄奘这个执着于信仰的历史人物的蓝本。陈忠实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自己切实的体验揭示了想象力的生命之源,以及它的局限性。他说,生活中“一些意料不及撞面而来的人生喜剧和悲剧,让我一次又一次产生情感冲动和心灵震撼,对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也感觉神秘,单凭想象力无论如何是难以取代真实生活的底色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追寻到的白鹿原上的种种人和种种事,以及由这些人和事而诱发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使我一次又一次反复感知到起码适宜我的创作的某种规律,即真实生活的某个情节乃至一个细节当即会诱发想象力,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窃喜,又把记忆里的某些生活细节激活了”。

    这段话表明想象力绝不是可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为所欲为,而是由现实生活记忆中各种人、各种事激发而后产生的创作和艺术突破的“灵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许多时候,想要恢复事件的本来面貌,精确地描写真相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才努力以一丝线索而追寻到真相的藏身地,将它以故事的形式改头换面,安排到我们小说的体系中去。……若想编好谎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所以想象力的来源,既有生活之源、人生情感体验之源,还有思想和世界观之源、理性之源。感谢陈忠实,他以自己生动而真实的创作经历和艺术体验,把以往十分神秘的作家创造思维过程及创作心理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出来。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后3章,理论和学术的含量少了些,属于真正的表现个人心绪的散文写作,但它对全书却是需要的,不仅回答了读者和研究者关于《白鹿原》出版面世过程中的许多关心,而且充分展示了作家的许多情感和心灵的细节,具有一般散文中很难兼备的文体美和人格美。这是在坚持了八年的艺术创造工程之后的轻松和释然,又是未知其命运的漫长等待。前13章告诉人们,创造的每一步都是艰难而漫长的,后3章告诉人们,创造,包括艺术创造是“自在“的,享受的,也是幸福的。这种享受和幸福不只在完成和等待社会评价过程,还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每一次灵感爆发时豁然开朗的激动,每一次在黑暗孤独中看见光亮的惊喜,每一次自信心的失去与获得……这就是一个作家创造性劳动的性质:艰难着并幸福着。(李星)

  (实习编辑:秦彩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