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是我国当代主旋律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湘西探险记》,还是90年代的《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再到新世纪的《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等,何建明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三获鲁迅文学奖、三获“五个一工程”奖、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在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何建明30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实绩,积累了宝贵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经验,从理论上予以总结和概括,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主旋律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首先,作家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在何建明30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民生题材和公仆题材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高校贫困生、利益和尊严受损的农民,还是为民纾难的纪检书记、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己任的村委书记,都体现了何建明尊重人民利益的创作诉求。另一方面,在作者笔下,人民群众不是只需要被拯救、被关怀、被启蒙的消极对象,而是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作家对人民群众怀有深挚之情,对社会发展怀有深邃之思,对文学创作怀有深重之责,所以他才能够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人民性艺术体验,创造出真正的人民文学。
其次,作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虽然不是直接的创作方法,但却是作家、艺术家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正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秀出班行的重要原因。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个体与国家一致性的强调。无论是《部长与国家》、《一个人的国家记忆》,还是《国家行动》、《国家日记》、《共和国告急》等“国字头”作品,都显示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作家的艺术才华,更见证了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作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既做到了报告文学所要求的真实性,又实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作品。作者记录了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石油工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先声、三峡移民工程、北京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记录了矿难、反腐、民生、高考……深刻反映了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艰苦而伟大的实践。作家还通过余秋里、梁雨润、吴仁宝、王淦昌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书写了崇高的价值理想,张扬了浩然正气。何建明的作品触及社会上许多负面的东西,但他不是为写负面而写负面,不是要一味展览丑陋和阴暗,而是为了以之强化正面的力量,增强读者战胜丑恶的信心,既做到了真实反映,又做到了积极引领,较好地把握了二者各自尺度和相互关系。
复次,作家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渗透着历史内涵、又蕴含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优秀文学传统、又推动着文学形态创新。何建明在继承传统报告文学严格的纪实性、深刻的政论性和生动的文学性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和超越,在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诸多原创色彩。《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等强化叙述的故事性和行动性,使人物塑造呈现出“小说化”叙事特征;《落泪是金》中作家叙述与人物“自述”交叉互现,形成了报告文学叙事的多重视角;《永远的红树林》是为理论——低代价增长理论而写的报告文学,通过人来写理论,是理论的文学……
何建明的作品已经形成了其独特新颖的品质和风格。在我们身处的web2.0时代,网络对各类事件多方位、多角度、多信源的即时报道,使报告文学的写作和创新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建明的作品仍能在广大读者中发挥广泛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其追求创新、追求独特、追求厚重的结果。何建明的创作已经有着一个令人羡慕、值得骄傲的过去,我们期待他有一个更加殷实而辉煌的未来。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