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鸦
“从一个打工者到当上老板这是怎样的一个感受?这应该进入到我们作家的视野和题材范围,希望卫鸦作品给我们提供一种新鲜经验。”27日,深圳大学作家班学员及部分深圳作家南翔、汤奇云、范晓燕、吴荫祥、刁泽民、李惠、钟润生、陈惠忠、陈静莹等人聚会宝安,通过研讨宝安作家卫鸦的作品展望中国当代文学走向。
卫鸦原名肖永良,湖南娄底人,于2001年来深圳,现居深圳宝安,自由写作者,作品以小说为主,在《人民文学》、《花城》、《天涯》、《中国作家》、《芙蓉》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短篇小说《唢呐不哭》获“金小说——全国中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长篇小说《十里长堤》获“我与深圳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今年10月,他的中篇小说《被时光遗失的影像》获得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卫鸦认为,小说是虚构的,应该是在一块虚构的背景上,再糅入大量现实的元素,这些现实元素就是小说的血肉,而虚构背景则是小说的灵魂,这一切需要凭借想像力来完成。卫鸦表示,写作是为了向读者呈现出内心深处的东西,用文字去反映人性深处的一面。这中间存在一个“度”,这个“度”将决定作品的高低。小说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把一个主题写深,写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看就明白你的作品想表达什么。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教授认为,童年时对农村的记忆可以形成很好的小说题材,尤其是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种非常好的乡村记忆。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许多作家也在避难就易,无法面对、表达一种新鲜的城市生活体验,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对城市的批判好像就成为了文学的宿命。小说能不能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卫鸦就具备这样的一个条件,他从一个打工者到当上老板的转换非常有意思,希望他的作品更多关注城市,比如可以从打工到建厂的角色转换来提供这种记忆。南翔还提出,小说不一定要以故事取胜,一般还要有个性的把握。通过报告文学、新闻报道,人物在许多方面已经被开拓,但在文学的领域似乎还没成为一块沃土,如何提供很好的文学的母本、泥土、肥料,这是我们作家需要深切感受的。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