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推出了陈晓明、肖鹰两位学者的专访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作家、批评家,抑或普通百姓,在当下,无疑都不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给出一个毫无争议的准确定位。站在不同的视角,身处不同的角色,也许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判断和结论。我们希望为每个角色提供言说的机会,也即是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寻找并创造一个视角。早在“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策划推出之前,本报已经开始持续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并从媒体的责任感出发,力求在这样一个进程中,担当起传递与发掘的平台。因此,在今年9月末,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在大连举办期间,本报独家专访了来自日本的著名翻译家谷川毅先生,邀请他以一位来自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做出他的解读和评价。专访于10月19日刊登在“文化观察”版上,随即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刊登的谷川毅专访题为 《谷川毅:中国作家最大的问题是太封闭》,作为一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达30年时间的日本学者,谷川毅是日本文学界和社会接收中国当代文学信息的重要桥梁,他将大量的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品译介到了日本,即便说他是当今日本最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学者之一,也不算过分。在谷川毅看来,中国当代文学令他感动,也使他焦虑。他认为,中国依然缺乏顶级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作家不具有开放感,他们是封闭的,而不是向世界打开的。客观地说,能够进入日本文学评论界视野的中国作家非常有限,真正被日本文学界关注的只有三位:莫言、阎连科和残雪。 ”
该篇访问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记者于11月2日收到旅日学者田原的来信,他在记者专访谷川毅期间担任翻译,他在信中写道:“谢谢您的文章,反响很大,海外的华文媒体几乎都在首要位置转载了。 ”经过记者查阅,《谷川毅:中国作家最大的问题是太封闭》除了被国内主流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等转载外,还被《信息时报》等国内纸质媒体转载,另外,包括《旺报新闻》等在内的海外媒体也都纷纷转发,据田原介绍,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媒体都有转发该篇访问。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转载的媒体,都将标题改为《日本文学界只关注三位中国作家:莫言阎连科和残雪》,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标题更吸引眼球,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也说明大众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在海外的影响力如何”这个问题是十分关注的。
一位ID为HARA的网民,是“80后”读者,他在阅读了谷川毅的专访后,在自己的博客发表了感想,他表示:“如今国内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很多都是一些青春小说,作为‘80后’,当然我有着一些共鸣。但是相比日本多是村上春树作品那样的畅销书,更需要一些沉淀和厚重来引导我们,而不需要很多封闭的狭隘的个人情怀。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需要心灵的召唤,人性的探讨。”也有网友就封闭的原因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跟社会环境有关,也有人认为是教育的问题,还有人提出,主要是因为作家的观念太封闭……
究竟谷川毅口中的“封闭”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哪些原因构成的呢?本报在进行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时,再一次联络谷川毅教授,请他详细阐释他所提出的“中国作家太封闭”一说。他为本报写来了《我为什么说中国作家太封闭?》一文以作回答,田原先生速译。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