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解放战争:写父辈的“灵史”

2009-12-23 09:57:34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12月20日,著名作家、百家讲坛讲演者王树增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举行读书会,吸引不少铁杆粉丝到场。王树增畅谈了自己创作战争题材作品的初衷和历程,痛批我国当代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水分太大”。

    “我的书里没有内幕”

    “我特别不喜欢的是一进书店,看到满眼‘大揭秘’、‘惊天大内幕’。哪来这么多内幕?我的书里没有内幕,里面所写的事情,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你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该你我知道的大家都知道。”

    王树增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是典型的中国话语,留有很深的中国不正常的当代经济政治生活的痕迹,水分很大。也因为现状如此,读者渐渐失去对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信任度,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写作不能形成气候,读者也不能形成阅读习惯。“这是一块荒地,我在尝试开荒种地,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加进来。”王树增说。

    在他看来,非虚构文学的特质,一是绝不允许虚构。在他的创作中,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士兵,一出场很快就牺牲,历史上也一定要确有其人,并且要完全弄清楚他的出身背景。二是其文学性。文学作品不是军史、战争史,它关注的是史实中人的精神、人的命运的跌荡,展示的是作家对历史的理解、认知、思考和观照,这种认知必须是新鲜的,不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历史。

    用书为父辈立纪念碑

    王树增的战争题材作品引起不少读者的追捧,而走上这条创作道路,与他到国外旅行的感受有关。王树增说,他去过很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都很注意看当地的纪念碑。在新西兰,他看到过一个雕像,长明灯、鲜花相伴,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一问之下才知道纪念的是一战时一名普通的士兵,这个国家没打过什么大战,但人们对士兵的崇敬令他很感动;在俄罗斯,他去过一个无名烈士广场,一尊高高的战士雕像下面,不少身穿婚纱礼服的年青人到这里来献花,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是当地年青人结婚时必做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像缺了什么东西。[NextPage]

    这使王树增“内心有一种不安”,他感觉到当代中国人在对上一辈的精神传承上有缺失。“我不能拯救,但我希望能做一些事情。”王树增说,“现在年轻人的流行词是‘郁闷’,郁闷就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快不快乐,与物质多寡不成比例。我们读前辈的历史,是鼓励我们今天活得更坚强、更勇敢。当代年轻人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但如果心里有精神支持,就不会害怕。我的写作,如果要进行定义,是写父辈的心灵史。我想用书为他们立纪念碑。”

    在细节中发现历史蛛丝马迹

    为写《解放战争》,王树增查阅了数以千万字计的档案和资料,涉及大量的党史和军史,此外还寻访各个重要战场,寻找当年的亲历者。上部光是整理史料笔记和采访记录就达到200多万字,但成书时仅68万字左右。翻开王树增的书,可以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说的原话也很少,但凡对话,都一定要来自当事者的回忆录或者自己的采访录音,绝不编造一句话。

    后人讲述可能会因各种原因有所隐瞒,但电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真实还原当时情况,王树增几乎查阅所有可以查到的当年的电报,以至于后来只看到电报内容,他就能从语气、用词准确猜到是谁发出的,一些无头无尾似懂非懂的电报内容,他也能把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

    作家简介

    王树增,1952年出生于北京,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讲坛讲《长征》。《朝鲜战争》十年来已经成为军事类书籍中的长销作品,《长征》累计销售近二十万册,今年《解放战争(上、下)》上市三个月,已经销售十万余套,成为同类题材非虚构文学作品中有广泛读者影响的经典。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