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英雄中国”大型系列丛书第二辑从昨日起陆续亮相全国书市,该系列丛书的成都分卷《柔与刚——这座城市的DNA》尤为引人瞩目。昨日,该书作者、本土著名作家伍松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成都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尽的大书,写好成都,需要对成都深深的爱。”
某种意义上的城市肖像
“关于成都的作品已经不少。大体有三种:老成都、小(小资)成都,以及实用型的旅游、娱乐类图书。这一部是不一样的,似乎还没有人这样来写。它的定位是记录与解读历史背景下的当代蜀都、开放视野中的天府变迁,文体以写实为主、述评结合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不是古董式、静态化的历史,不是个人独白,不是煽情,也不是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伍松乔这样为该书定位。此番“英雄中国”,成都不是唯一的一座城市,要想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分外考验作者的功力,这对长期从事媒体和文学工作的伍松乔来说,也是一次挑战。“每一座城市写一本书,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市肖像,写好成都这本书,需要有对这座城市的深度发现、解读与热爱。”
“T型台” 让成都动起来
据了解,《柔与刚》总共花了4个月创作,采访与资料搜集十分充分,许多事件和人物都令人感动,但真正成书却不得不忍痛割爱。伍松乔考虑到这本书侧重于从当前状况记录成都。基于此,斟酌再三,搭了一座“T型台”,让成都亮相、登台,健步而行。
伍松乔解释,“T形”一横的两章,是《“5·12”:撼山易,撼成都难》和《成都试验破解“天下第一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及之后,成都发生了些什么?由于当时焦点集中在汶川,对于距离震中只有几十公里的这座大城市,它的特殊位置、特殊贡献与特别表现,事犹在眼、言犹在耳。此外,近五六年间,被称为“成都试验”的重大变革“城乡一体化”,它不仅与成都休戚相关,也关乎未来中国,此种担当有些什么具体内容,效果怎样,也是值得放在前面予以关注的。
“T形”一竖的4章,焦距则要远些。伍松乔说,前3章分别选取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成都黄金时期中的发展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兴趣的“安逸”生活情景作了描述。最后一章《“九天”在上,不仅仅是过去》,是以作者的个人观点,对古蜀至新中国以来,“天府之国”如何造就、成都何以“成都”的勾勒与解读。
伍松乔:生于四川泸州。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省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主席、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员。197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从业媒体文化,长期担任四川日报副刊主编。著有散文集《姓甚名谁》、游记集《随遇而乐》、报告文学《为官数任》、随笔集《记者行吟》、人文地理《巴蜀红色故里寻》、评论集《媒体上的文化庄稼》等。个人获全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称号。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文艺评论奖、成都金芙蓉文学奖等。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