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普陀区长征中心小学举行的第三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卢雷等语文学科名师所作的“课堂教学展示”,让到场观摩的数百名语文教师连呼“受益匪浅”。然而,不少与会者也坦陈,目前的儿童阅读现状令人十分担忧,其具体表现为:家长买书,但不引导孩子阅读;老师让学生阅读,但缺少指导;学生期盼课外阅读,但合适的作品不多。
儿童书籍成了摆设
最近,某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家庭藏书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0册以上的只占4.6%,50册以上占47.2%,且家长给孩子买的书中,练习册、教辅书较多,而儿童真正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则凤毛麟角。然而,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家长还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书。一位姓李的白领透露,孩子每次测验、考试成绩好,他的“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书,如今他儿子的小屋里,书架上和地板上都堆满了书,平均每周要花去200多元。
周浦镇小学曹瑜老师说:“时下家长经常陪孩子光顾书店,把很多书搬回家,但事实上,这些书最后都成了家里的摆设,孩子连翻也没翻过。”
另外,一些家长在书籍的选择上也存有误区。上海交大附小张立红就发现,家长不愿意给孩子买图画书,认为图画书“图多字少”,不划算。还有不少家长干脆说,看图画书又不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所以基本上不予考虑。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表示,他们也知道图画书对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开发及想象力培养有好处,但问题在于他们自己也没接触过什么优秀的图画书,根本没办法向学生推荐书目。
教师不应疏于指导
眼下,老师叫小学生多读书,几乎已成了老生常谈。但他们让学生读的,大多是课文书籍,而在课外阅读方面,则基本放任自流。学校的阅读课,感觉上也像是普通的语文课,孩子没有完整的阅读时间,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更谈不上读完后产生心灵共鸣。
专家指出,儿童阅读特别需要成人(老师、家长)的辅导,因为儿童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阅读时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
由少年报社《芝麻开门》杂志等创意组成的上海推进儿童阅读实验组调查发现,教师对儿童阅读的指导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阅读的质量。《芝麻开门》主编叶凤春说,本届儿童阅读论坛主题确定在“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在儿童阅读方面多花点精力。
上海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海燕指出,儿童阅读并非“看图识字”那么简单,涉及许多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工夫”,不能让孩子拿来就读,更不能读完就算,而要设计相应的阅读目标。上海市特级园长、长期研究儿童阅读的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园长林剑萍指出,儿童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成人教孩子阅读,因此,老师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责任无法推卸。
适合儿童阅读作品太少
“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并不多”,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在逛了很多书店后得出的结论。她认为,虽然从总量上看,目前的儿童图书似乎不算少,但其中大多为“舶来品”,翻译过来的国外图书占了大部分,而国内的儿童作品,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不外乎可怜的几种,而且缺乏明显的年龄层次。
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明珠小学校长倪中华指出,目前市面上很多书都标明是“儿童书籍”,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书都适合儿童阅读,这就需要语文任课老师加以具体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让孩子获取成长过程中应该知道的道理和哲学,而同时,出版社也应担起社会责任,在扩大儿童读物供应的同时,力求高品质。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