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用平凡的故事阐释生活智慧

2009-12-17 14:02:42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

   

作者:曹乃付  

  机关公务员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也是一个普通的身份;作家是个普通的头衔,也是个普通的身份,但是,当公务员和作家的身份合二为一时,不少人还是会觉得,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一般人看来,公务员整天忙于具体而实际的公共事务,上要对各级领导负责,下要对下属和百姓负责,对天马行空的畅想和信笔由缰的洒脱,他们最多也就是想想。

  而我们今天就要介绍一本书,其作者多年来一边心系公务,一边在文学的田园执著地耕种,并乐此不疲。自1984年以来,他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80多万字,并先后出版有散文集《六月南方》和游记文学集《风情西欧》。

  这位公务员作家,就是台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黄伟华。与此同时,他还身兼江门市作协主席、台山市文联主席、台山市作协主席数职。

  12月初,黄伟华又迎来一件开心事:他的长篇小说《旭日云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日前,伴随着淡淡的油墨新香,记者有幸作为首批读者,一睹《旭日云飘》的动人魅力,并望与台山市民一道分享。

  小说梗概

  一段平凡而动人的生活

  《旭日云飘》以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周湘君为主线,描写了她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就业、恋爱、成家的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通过周湘君这条主线,作家巧妙地安插了多个丰富而饱满的人物角色,从而使周湘君这根主干有了茎和叶,也从而使书中描写的生活变得活色生香起来。[NextPage]

  周湘君和同乡好友方卉以及方卉的男友李文达,毕业后随大流来到打工者的天堂——广州,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在广州站稳脚跟实为不易。于是,周湘君和方卉曲线救国,来到珠三角二线城市云都,而李文达则继续留在广州打拼。

  云都的生活原本是波澜不惊的,但当不幸降临到方卉贫穷的老家后,她在云都的生活也一并崩塌,生活无情地将她裹挟到一个“第三者”的尴尬角色里。

  与此同时,周湘君看似相对幸运,她的生活延续了学生时代的纯朴与天真。就是在这样的懵懂中,她迎来了自己的命中红颜——云都男孩丁鹏。一段清纯浪漫的爱情,聚合了周湘君和丁鹏,也将两个家庭、两种文化强力地扭结在了一起。

  很快,生活也向周湘君展露了艰涩的一面。受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周湘君这位“北姑”在跨进丁家大门的过程中,遭遇颇多蔑视和责难,由此开始,一种叫做“家庭”的全新生活,以不可逆转的固有形式,决绝地向还没有准备好的两个年轻人袭来,两种文化的矛盾、男女生活观的冲突、事业与家庭的割据,也便此起彼伏,轮番考验着涉世未深的主人公的智慧。

  当然,年轻人最终肯定要走向成熟。时间的磨砺使刚出校门的学生,渐渐具备了所谓的社会特性——人生阅历,也叫成熟。方卉不再对自己的身份耿耿于怀,她可以淡然而平静地看待自己,并坦然而投入地过着看不清明天的生活;周湘君的纯真,也在现实的一次次撞击之下遍体鳞伤,生活一再超出她所能理解的范围,她只能无数次痛苦而无奈地诘问,最终貌似找到了适应生活的法则;丁鹏,站在现实的角度,自始至终都难算个坏家伙,你也很难简单地指责他的思想、行为有多荒谬和可笑,就算是他那“卖”妻求财的小算盘,多多少少也含有一份无奈与壮烈,但是,他终究难以讨人喜欢。

  从对生活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上来讲,无论是“幡然醒悟”的方卉,还是“大器晚成”的周湘君,抑或“执迷不悟”的丁鹏,都是很勇敢的!他们面临的生活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时候,他们内心的图景总是难以企及;可贵的是,他们从来都没有丧失生活、奋斗下去的意志,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志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小说评述

  以景寓情的手法:

  纯朴亦可如此唯美

  《旭日云飘》的情节近乎直线,结构一目了然,语言清汤挂面,总体说来文风非常纯朴,不过,这样的简单、直接、明了,这样的洗练和白化,却调制出最纯净的诗意、最氤氲的思绪。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以景寓情的描写,它将人的复杂情感具化为形象易懂而又感染力超强的铺叙,看似蜻蜓点水随意落笔,实则匠心独运、功力老到。

  比如刚和丁鹏拍拖时的周湘君,内心总揣着一份甜蜜的向往,当她去大鹏厂找男友时,作家给她安排了这样的周遭——“此刻又是落霞满天,冬季里难得的好天气。周湘君走在这个金辉映照的世界里,心情也好得像闪着金点般,一忽儿擂鼓似的急急狂跳,一会儿漂漂地轻舞飞扬。”而当丁鹏因为忙生意而无法顾及约会时,作家又用了另一种笔调,巧妙地点出了周湘君心境——“此刻的夜空被浓浓的冬暮缠绕着,有些模糊有些凄迷,就像他的心,也像周湘君的心。”

  周湘君第一次上男方家门时,就遭受到丁父的极端蔑视,这让她觉得,“她的天空像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霾,即使五月的骄阳都穿透不过,她罩在烟尘滚滚的阴云里,人不由自主地忧郁、哀愁、悲伤”,此刻的周湘君,真可谓千言万语难说苦,晴空袭云尽表意。烟尘滚滚的阴云,满满地包裹了周湘君,也叫读者跟着像浇了兜头凉水般沮丧。[NextPage]

  即使是结婚后,丁父对他这个外来媳妇的态度,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她从第一次见面时的被鄙视,变成日积月累、点滴堆加的精神苦旅,但她也无法逞一时之痛快,撺掇本已父子关系紧张的丁鹏去为她讨要应有的尊重。此时,周湘君的苦闷与隐忍,实在是莫可言状,但是,作家只消几笔,就让其内心展露无遗——“云南河周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此时刚收割了的稻田未及翻土处理,田野里稻草草头纷乱。周湘君远眺近望,心绪一如蒿草,怎么也无法整理。”

  ……

  天蒙胧,地蒙胧,人也蒙胧,在这样一张苍茫的烟幕里,周湘君总感觉视野不清。

  “玻璃都生青苔了,可雨还是不停,雨再不停人也发霉生青苔了。”“看来还是停不了,还要下一段时日”……

  类似这样的隐喻笔法,真可谓俯拾即是。正是因了这种笔法,才使得全书珠光四溢,灿烂一片。事实上,这样的印象仅是记者个人的一种偏好所致,该书值得一赞的写作技巧,比如结构上的主次分明、逻辑上的严密紧致、情节上的行云流水等等,确实是不一而足。综而述之,这些写作手法尤其是以景寓情的手法,成功地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片原始的生活气息和缥缈清朗的文气。

  爱情、婚姻与家庭:

  生活睿智的自然流泻

  或许有血有泪,有痛苦有欢乐,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种真正的生活里面,你或许会体尝到更多的生活真谛,体尝到更多的欢悦与慰藉。

  美好中有遗憾,遗憾中有美好,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每天问爱不爱、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这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是太奢华了,奢华得既无意思也无意义。

  婚姻是什么呀?是蜘蛛网,跳过这个结,逃不过那个结!

  有房子就代表有家吗?很多人没有房子,却确实有自己的家园。

  生活就像流水,在看得见的表面和看不见的背面默默而流,无论是顺流而下或是逆流而上,都是在水中。  

  这是记者在《旭日云飘》中随意摘抄的一些句子,旨在证明该书的另一大看点,即随处可见的人生体会和生活智慧。

  作为一部典型的生活类小说,《旭日云飘》糅合了作家广博的生活阅历、睿智的人生视角,以及至纯至柔的人文情怀。作家聪明地截取了生活的一个角,将灵动的笔触果断地指向主人公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然后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调酒师,将爱情的风和日丽、婚姻的轻重缓急,以及家庭的五味杂陈,按比例精心调制,达致与读者“心有戚戚焉”的至高境界。

  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些生活智慧的结晶,在书中出现得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如山间小溪般缓缓流泻,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又如陈年的老酒,叫人回味无穷。[NextPage]

  岭南、侨乡特色:

  似曾相识的身边人身边事

  毫无疑问,创作缘于生活。在《旭日云飘》中,我们分明也见到了作家黄伟华所生活的城市,见到了我们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

  依记者看来,作家笔下的云都市,其实就是他所工作和生活的江门五邑地区。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融入了很多岭南的、侨乡的独特元素。

  比如周湘君和丁鹏交往后,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到大鹏厂找人教她学本地话。云都本地话是纯方言的,没教科读本。对于许多生活在五邑地区的外来人口来说,这样的情节他们再熟悉不过了。作为其中的一员,记者在看到此处时,也不免想起初到台山时学台山话的情景。

  周湘君随丁鹏到乡下见爷爷,一路上很是好奇、新奇,尤其是对一些古老的大屋和云都的特色碉楼感兴趣。作家不惜重墨,详细地呈现了侨乡的风貌——村子的最外边矗立着一座公共碉楼,已经没人居住了,有点破旧。从亭子边望过去,一边是丰收在即充满生命喜悦的粮田,另一边是似乎在向人细述久远往事的苍老碉楼,碉楼边有一蓬蒿草,还有一蓬不知名的野花,默默地在夏日的风中摇曳。这,就更是明显的五邑风情了。

  我们似曾相识的图景还不止于此。“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方面,云都人一直把食放在首位。”这样的评断,同样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地想到江门五邑人对吃的钟爱;又如“大闸门的水质好,成活率高,产量也高,且养殖的生蚝鲜美肥大,肉质甜脆爽口,是云都有名的特产,远销深圳、香港、澳门等大城市”,这分明就是台山北陡镇蚝民的叫卖之声。

  而丁父出国时所带的土特产,如咸鱼、虾酱、面豉、乌豆、火蒜、陈皮、橘普茶、银丝面、茅龙笔等等,则明白无误地告诉你,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作家心声

  《旭日云飘》作者黄伟华——

  为南飞的大雁

  留下真实痕迹

  身兼江门和台山市两级作协主席,台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黄伟华的心里一直忐忑着。《旭日云飘》这本书问世之前,他总是在重复地自问:文友们如此厚爱,我怎样才能对得起大家?怎样才能不辱使命?

  正是因为心中长驻谦虚,常感责任,当选江门市作协主席后,他终于果断地提笔,于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将他在心底酝酿了10多年的《旭日云飘》,变成了具体可感的铅字。

  如今,他可以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终于对文友们的厚爱有个交待了。

  为什么这部小说寄托了他如此厚重的心意?他的写作初衷是什么?他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他本人怎么看待出版后的作品?当然,最好是听听作家本人的说法。以下就是《旭日云飘》的作者黄伟华的一段自述。[NextPage]

  为他们,也为自己,写一本书  

  周湘君是我《旭日云飘》中的主人公,她与丁鹏、方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他们的脉搏跳动与时代旋律、歌声是一致的;他们的恩怨爱恨、前途命运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他们活色生香地演绎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演绎着这个大时代特有的故事。

  当我于一个晨曦初露、旭霞映照窗前的清早脱稿,然后再于每个恬静温馨的夜晚细读研磨时,我欣喜地觉得,周湘君他们不单是我书中创作出来的人物,而是活脱脱地与我生活在一起的朋友们、熟人们。他们的悲悲喜喜,他们的成功失败,他们的情真意切,都令我心痛,令我感动,令我欣慰。

  是的,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心是年轻雀跃的,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故事是浪漫动人的,他们的追求是执著美好的。他们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激情,令我时常有一个冲动:为他们,也为自己,写一本书,写一本厚厚的书。把他们全都写进书里,写他们的开心快乐、健康美丽、心灵美好,也写他们的挣扎艰涩、命途的曲折多变。  

  个人有所突破才不辱使命  

  有位作家说:生活比小说精彩。我绝对认同这观点,我一直以来拿不出动笔的勇气,就是怕我的功力不足,笔力不够,写不出他们的精彩,写不好他们的美丽本真,写不尽他们的悲欢离合。

  2007年6月,由于领导的器重,文友的厚爱,我当选为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这于我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不免还有些诚惶诚恐,因为在人才济济的江门作家群中,我的文学造诣还不够高,文友们推选我当主席,更多是因我对文学事业的热爱、热心和忠诚。站在高处望群山,我知道我不仅要不遗余力地去推动地区的文学事业发展,同时也要在个人的文学上有所突破才不辱使命。

  要突破,就要创新!  

  宣扬积极热诚的生活观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我突然地为“周湘君们”激动得彻夜不眠,于是胆气顿生,豪情倍增:写小说,一部长篇小说!

  对于还不曾写过万字以上小说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尝试、新挑战、新突破。在新的尝试中,我不敢期望我的小说会达到怎样高的水准,我只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清新纯朴,透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读者自由地去感受自然的灵气与美丽,感受我与我身边的朋友们对生活的积极向上与热诚,纵然历经风雨、饱尝风霜,对人生真爱、理想追求依然执著不改。

  《旭日云飘》的结尾,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这不是故弄玄虚的卖关子,也不是粗心懒惰造成的草草收场,我希望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实际上,这个结尾也是我无力指定的,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如此,不可臆测,不可设定,只能迎接它,面对它。

  泰戈尔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

  人生漫漫,漂泊是人生的旅程,无论停驻抑或前行都是新的出发,只有对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只有奔上新的时代列车,才可仰观到每天不同的旭日云霄!

  写这本书,也是为了感谢我的领导、前辈、亲人、朋友一直以来的培养、关心、支持和厚爱。也感谢生活。[NextPage]

  作家素描

  写作已成了他的习惯  

  记者与黄伟华局长相识缘于去年的某次文艺活动采访。当时尚不知其为知名作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形象与文化局长之位十分相衬:睿智的双眼带有一份内敛,儒雅的外表透着一种沉稳。这是典型的书生形象,让人很容易有亲切感。

  当知道他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26万字的长篇小说时,笔者深感钦佩之余,也产生一丝疑惑:身为公务繁忙的机关单位主要领导,这书本需要付出多少业余时间和精力?面对记者的不解,他回答得非常轻松:爱好。爱好才会有动力,爱好才会有追求,爱好才能执著。他说:“用我们乡下人的说法,心好不怕骨头贱。”

  “写《旭日云飘》,我没有在工作时间写过一个字,也没有利用工作时间去酝酿、构思。”他告诉记者,“这26万字,全部是我利用晚上、休息日写出来的。小说的故事梗概早于2003年已经酝酿完成,真正动笔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2008年年底完成,用了将近一年半时间。”

  正是因为有着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黄伟华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他不会打麻将、玩扑克牌;不习惯酒吧、舞厅、卡拉OK。除偶尔工作上的必要应酬外,近两年的晚上,他基本上都是呆在家里爬格子,每天至少写到凌晨。

  采访最后,记者问他,出了这本书后,还会不会继续写下去?他笑了,说:“我从1978年开始写,从来就没有停过;写作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不奢求达到什么高度,但我会坚持写下去。”

  曾经有记者采访著名作家余华,问他写作有什么秘诀?余华说:“有,就一个字:写,不停地写。”在黄伟华身上,记者也见到了作家们的这种特性。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