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其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流浪的星星》。最新中文译著《乌拉尼亚》、《飙车》和《饥饿间奏曲》已出版。
“我对年轻作家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为小小的名誉止步,不要失去自己创作的灵魂。”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昨天上午在中国社科院演讲,说到这几句话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演讲在一个小报告厅里进行,因属于内部交流,到场只有一百多人,但大师的睿智和风采感染了每位在场者。
8岁时旅行影响一生创作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现年69岁,出生于“二战”期间的法属殖民地毛里求斯。他的作品总是跟反战、边缘文化群体的流浪者有关。昨天在谈到“旅行、读书、写作”这个话题时,他深情回忆起童年时的旅行和阅读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影响。“对我来说,旅行是生活的一种理想,可以满足我对外界的想象。”但由于受战争影响,勒克莱齐奥小时候要想旅行非常困难,于是他就阅读各种探险记来实现心中的旅行。“我的曾祖父留下一座图书馆,藏有很多珍贵的书籍。有雨果、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经典名著,还有大量游记。”马可·波罗的游记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还通过看大量图片了解中国。
8岁那年沿着非洲西海岸的一次长途航行,让勒克莱齐奥接触到非洲黑人在白人殖民统治下的悲惨生活,促使他开始了小说创作。这也让他真正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去接受多元的文化。“旅行是了解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有些人的旅行很舒服,从机场到机场,但我的旅行流离失所,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勒克莱齐奥说,在流浪的旅行中,文学是他唯一依赖的东西。
作品到达不了心中的读者
对于自己的创作经历,勒克莱齐奥不无悲伤地表示,“作家写作关注饥饿的人,但只有吃得饱的人才读得起书,我们的书到达不了心目中的读者。”他介绍,今天在非洲很多国家,一本书的价钱够一个人生活一个月,很多人仍然读不起书。自己的书虽然写这些人,但他们却根本没机会读到。
虽然认为作家的力量有限,但勒克莱齐奥依然认为文学是有用的。“书籍是建立自我与世界沟通的中介,读书能让人从中找到力量。小说有一种魔力,人们通过阅读可以减少烦恼。”他觉得,即使年轻人喜欢上网,但并不妨碍去买书。他称很多法国人在无聊的时候,就会翻看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NextPage]
创作曾受老舍鲁迅影响
当被问及获得诺奖对个人生活有何改变时,勒克莱齐奥笑了:“我来到中国后,发现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的条幅。”但他表示,在人生和创作的旅途中,诺奖只是一个中途停靠的港湾,还不是什么幸福的港湾。同时,他还郑重建言中国年轻作家,千万不要被某种框架束缚,不要为了名誉失去自己创作的灵魂。“即使得不到奖项荣誉,但也会得到创作过程中的愉悦。”
勒克莱齐奥酷爱中国文化,他说自己的创作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其中包括鲁迅、老舍的影响。“尤其是老舍的作品,作品中描写家庭关系,怎么讨生活,非常有意思。”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