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本周在北京进行一系列讲座及交流活动。昨天,他在社科院进行演讲,谈及文学的社会功用时,他表示,一方面对文学有一种“挫败感”,一方面又坚信书籍永远是人们与外部世界之间一种有魔力的联系。
克莱齐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现代文明之外的异域故事,也经常出现主流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他说,写作时希望面对这样的“饥饿”的人,但只有“吃饱”的人才会去读我们的书。“在一些非洲地区,一本好书的价钱,可以让当地人生活一个月。文学并非无用,但很难找到我们希望的对等人群去读。就算我们说网络普及,但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甚至由于气候原因,电脑一个月就会坏掉。因此我对文学还是有一些挫败的感觉。”但当谈及网络时代书籍的生命力时,克莱齐奥却非常自信地表示:“我的女儿与在座的年轻人年龄相仿,她喜欢上网,但也非常爱读书。有些法国人某天无聊了,就会看一下《追忆似水年华》,看看主人公干了些什么,自己也去干。文学永远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人们能从中找到力量,就像有些地方人们会对着石头、圣物说话,书籍也有类似圣物崇拜的东西在内,人们对于书的需求有一种魔力。”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