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日益边缘化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当然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有关,但是作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索尔仁尼琴,在一个编造谎言的时代中,勇敢地选择了与千百万人的命运密切相关的写作方式,直言不讳地把文学当做“讲出真话”的方式。而今天,大多数中国作家都已经把写作当成消极的习惯,进行一种思想上艺术上粗制滥造的伪写作,严重缺乏现实感、真实性和丰富的诗意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作家缺少了良知!托尔斯泰说过,作家应该是人类的良心,缺少良知的人怎能算是作家?
因此我一直盼望在内蒙古能够看到用良知创作的作品。不久前读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半黑半白》,我甚感欣喜。这部长达50万字的作品,是内蒙古通辽作家孙毅进行良知写作的优秀成果。
这部小说试图处理一个比较广阔而又严肃的主题,书中所触及的也正是当前改革开放面临的最迫切的难题——反腐。作者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丰富的想象力与夸张能力,只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所看到的、知道的社会情况如实写来,就已经构成一幅当今社会的真实画卷。
孙毅的文本并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经过了良知的梳理,富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让我们在阅读时不断感受孙毅激情的跳跃。由于全书主要故事线索都与审理案件有关,也就与公检法办案有关。孙毅似乎握着一只放大镜,很严酷地将执法部门的腐败现象与形象刻意地照出来,给广大读者看个通透。我们看到公安局警长才浪为了要田亮的口供,审案时安排了四五个刑警连着审了七天七夜。在这七天七夜里,田亮未有过片刻的睡眠,人已处于极不清醒的状态。在才浪反复地问了几百遍之后,田亮的脑子就乱了,就“嗯”了一声。才浪如获至宝,说“早交代就完了,何必遭这么大的罪”,就让田亮按了手印。田亮的手已无力抬起,就由着才浪抓住他的手在笔录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我们还看到,黑水河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郎世才和区法院民三庭庭长贝德铭,为了吃贿捞钱,如何狼狈为奸制造冤案;法院院长王九因枉法办案如何吃贿上千万。难怪师鸿输了官司之后,他的妻子李玉红一边叹息一边流泪说:“这个社会怎么这样了?法官只认钱不认理。”
小说在揭露批判腐败官员腐败行为的同时,还塑造了一批与腐败进行斗争的正面形象,例如公正刚直的法官耿直、充满正义感的画家师鸿、忠厚老实的农民工田汉和纯洁善良的男女青年田亮与桃子。他们是促使社会前进的正义力量,孙毅从他们身上找寻到人的尊严与意义。
积极的主题不能离开表达的功力,否则文学性就难以呈现出来。孙毅是有艺术功力的。他有着优秀的编故事能力,编出的故事有意思、有趣味、有悬念,也有张力——能够把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命运串联在一起。小说的总体结构严密、工整、匀称,叙述节奏流畅,能够产生较强的阅读快感。孙毅运用的是白描写法,显然受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他有一套典雅却又写实的文字,并能将口语与方言汇入其中,写人、状物栩栩如生,鲜明生动。
这部长篇小说的缺点是写得过于“实”了,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所超越,贴近人的存在状况。这样的要求对于孙毅并不高,他还是有创作潜力的,还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