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官场小说何以持续升温

2009-11-30 08:54:35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最近《决策》杂志调查发现,官场小说正在持续升温,竟然有八成读者阅读官场小说。调查数据还显示,党政机关公务员是最大的阅读群体,很多人都把官场小说当作一个了解官场规则的便利途径,希望从小说中寻找到官场生活的真实。

  小说有很强的虚构性。再好的“艺术真实”,也无法展示真实的生活原生态。想通过小说来窥探某一场域的真实情形,是一种吊诡的现象。

  当然,以官场为题材的小说,也完全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官场”,不过就是一个艺术平台,让小说人物尽情演戏罢了。只要演得好,哪种舞台都能出经典。这是朴素的文艺欣赏视角。问题是,现在人们阅读官场小说,并不是出于文艺欣赏的需要,而是为了窥探官场的真实。也就是说,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官场小说与其他艺术样式不太一样。所谓“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其实包含一个前提,就是读者对生活的真实是了解的,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去体味艺术真实的魅力。现在很多人阅读官场小说则不同,是通过虚构的艺术真实,来试图了解官场的真实。这样怪异的倒置关系,其中或许包含着值得探寻的深层意味。

  著名的官场小说作家王跃文曾说,当前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祛魅”、给官员“祛魅”。这样的说法,令人五味杂陈。毕竟,官场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生活场域,如今却变得如此神秘化,以至于公众要通过小说来了解其中的真实,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吗?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公众无法通过现实途径比如新闻报道等,来了解真实的官场呢?

  许多公务员之所以成为官场小说最大的阅读人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把这些小说当作“当代公务员的教科书”。同样,那些不熟悉官场,对官场好奇,对官场充满窥探欲望的读者,也是把阅读官场小说当成了了解社会的工具。这种通过虚构的小说来还原一个“神秘官场”的做法,结果只能是使官场更加神秘化。这种以小说来为官场“祛魅”的想法,说到底只能是一种幻象。更为悲哀的是,很多人依据官场小说来想象真实的官场情境,久而久之,可能就会越来越把虚幻当真实。这种对社会的虚假认知,显然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效应。

  我读过不少官场小说,比如《驻京办主任》、《国画》、《沧浪之水》、《苍黄》等等。我不知道,这些小说里讲述的那种官场的话语方式、权力周旋、人性险恶、黑幕陷阱,到底对现实的夸张还是矮化。尽管我并不否认这些官场小说具有反思价值,能够催发人们对种种“人治”与“官本位”文化进行思考,但我还是觉得,由于这一切是建立在虚幻的社会真实基础之上的,所以必然会极大地削减其中的社会批判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批判与反思,也很容易陷于某种虚妄与错位。

  “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官场小说作家肖仁福曾这样说。靠小说来给官场“祛魅”是可悲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谁来向公众展示一个真实的官场现状呢?突然想起最近极受关注的辽宁阜新“官员聚众淫乱”事件,相关报道就展示了其中极度丑陋与罪恶的官场生态,比官场小说更残酷,也更离奇。只不过,当地官方很快给予的回应称,此事“纯属造谣”。现在,公众又只能对相关情境假以想象了。如果有人依据此事的报道写部官场小说,一定会很畅销。既然人们对官场真相的认知很多时候只能靠想象,官场小说又怎能不热起来呢?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