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出版后,迅速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美国《出版人周刊》评价它:一本紧张万分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美国《华盛顿邮报》高度称赞:是一部探究残暴战争中人性救赎的现实主义大作。此书便是加拿大著名小说家史蒂文·高勒威的畅销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
推出:上海英特颂文化公司
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
作者:史蒂文·高勒威
加拿大著名小说家史蒂文·高勒威的畅销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在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后,中文版于本月底又正式出版。据了解,这本被称为“一部以平民角度深度解析波黑战争灾难的伟大作品”,以真人真事为本,建构了一个描述人类精神在冲突时刻下挣扎存续的动人故事。
结构:22天的演奏为主线
萨拉热窝,巴尔干半岛上的一颗明珠,这是一座多次因战争成为各方争夺的城市。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的故事就发生在波黑战争最激烈时期的这座人间地狱之中。小说以“一个大提琴手韦德兰·史麦洛维克在二十二个普通市民被炮弹炸死的现场演奏二十二天”为主线,连接起了三个表面互不相干的萨拉热窝人:若矢、齐楠和德拉岗。因为战争,他们的生活被扭曲、被击碎,更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小说以韦德兰的行动为主线,串连起本书的各条叙事线,讲述了三位主角如何挣扎着面对分崩离析的现实,如何保持希望,如何捍卫人性的尊严与美好。
作者:考察访问近两年
不少读者在网上看过这本小说,都对其评价颇高,尤其是对小说中战争场面的描写赞不绝口。不少读者称,书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深刻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完美地展现了人物在战争中的痛苦、彷徨、挣扎和对希望、尊严和美好的追寻。还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视角新颖独特,如描叙萨拉热窝的玻璃、酿酒厂水的流失、死者后仰的头“似乎要最后看一眼他们遇难的地方”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作家要通过文字还原战争场面并非易事,史蒂文·高勒威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波黑战争期间他曾亲身在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考察访问近两年,大量的调查使作者亲身接触到萨拉热窝民众的痛苦,并得以从平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
原型:当地知名大提琴家
据悉,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也是有原型的,据作者史蒂文·高勒威介绍,在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几发迫击炮弹打中了一群在维斯米斯其纳(Vase Miskina)市场后方排队买面包的人。有二十二人丧生,七十多人受伤。接下来的二十二天,当地知名的大提琴家韦德兰·斯梅洛维奇(Vedran Smailovi)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演奏雅比诺尼的G小调慢版,以悼念那些死者。史蒂文表示,韦德兰的行为也正是《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的灵感之源,“但我并未让韦德兰本人充当书中大提琴手的角色”。史蒂文·高勒威还表示,《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中所呈现的时空概念,与历史上萨拉热窝围城之战的事实并不相符。为了写作的必要,作者将三年的时间压缩为不足一个月的时光,并在时间顺序上做了调整,“然而,我希望,这本书能实实在在地传达出当中的精神”。
至于其他主人公的原型,作者史蒂文表示也有原型:若矢这个名字取自丹麦广播电台一部叫做《狙击手》的纪录片。节目中访问了一个叫若矢(Arrow)的女性狙击手,不过节目中没有提供多少与她背景相关的信息。“我试着与她取得联系,但事与愿违。她或许已经过世了。不论如何,小说中的若矢是我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角色。”
评价:战争中人性的救赎
《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出版后,迅速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有评论认为:作者史蒂文·高勒威是个自信的说书者,其成熟令人惊讶。战争或许是像地狱一般的存在,但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不感情用事、几乎称得上平淡的地狱,也因此让这本小说更具说服力。除了专业评论家,世界各大权威媒体对它的如潮好评。美国《出版人周刊》曾评价此书为:一本紧张万分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美国《华盛顿邮报》更高度称赞道:以让人无法忘却的意象、令人心碎的简洁雕琢而成,强而有力地传达了人类即使面对无止境的绝望仍终将战胜一切的伟大精神,是一部探究残暴战争中人性救赎的现实主义大作。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