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正在中国成为一个“现象”。然而,从传统的文学角度出发,常常会对这一新的命名提出一些疑问,最根本的疑问是:这些网络上长篇累牍的文字究竟能不能称之为文学?
其实,真正在网络上形成气候的、形成新的局面的是小说这种叙事文体。故事的内容和讲法,由于网络这种特定的现代媒介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早的痞子蔡,特点不在文体层面上,而是内容,因为他讲述的爱情故事和网络这种现代交流方式直接相关,internet进入了他讲述的现代都市生活,对于它算不算文学的争论,几乎没有。而现在,当玄幻的内容、穿越之类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人们其实没有意识到,很多小说的内容,已经和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发生了巨大的关系,故事形式被网游的一般程式所影响了,带来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故事为什么而发生?故事中人物为什么而行动?
在传统叙述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一定要赋予他行为的理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什么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的行为有匡扶正义、救济穷困的道德正当性,这是让读者理解鲁智深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否则,这个故事就变成一个纯粹的街头暴力事件。《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人物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都能让人看到他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就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读者喜欢鲁智深,不是因为他很酷很拉风,而是他们的行动符合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期待。
在此,文学和人心建立了一种深刻的联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都很受欢迎,其实仔细想想,金庸的小说里也是有了这种联系,才抓住读者的。郭靖、乔峰这些人为什么被称为“侠之大者”?不是因为他们功夫好,而是他们的行为,在江湖中树立了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怎么对待国家?怎么对待朋友?怎么对待感情?武功只是作者笔下的道具,真正的精髓是这些人物行为中蕴含的处世态度。
读惯了传统小说的人,很多都不太爱读现在的网络小说,为什么?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巨大的游戏感。网络游戏,很多都是角色扮演和任务游戏,寻宝、泡妞、打怪是司空见惯的情节,游戏变成小说,无非是再加入一些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元素,大把力气花在了一种虚拟的想象上。想象力当然是文学所最需要的,但是如果想象图景过于虚幻或大多雷同的话,那就未必是件好事。而且,虽然现在网络小说读者众多,但是读者特点相对来说也单一,比如说都很年轻,大多在学校念书或者刚参加工作,等等。读者面的狭隘,其实是需要年轻作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络文学,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写,写得很快也很多,但好作品还是少,多数作品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缺乏交集。这些写作确实给作者和网站带来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文学是一个精神领域的东西,它不能仅仅是商品,如果用其在商业上的成功作为一个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那就未免太目光短浅了。因为网络文学吸引眼球赚钱是一回事,作为一种“文学”新形式,来评价、判断它将来在文学史、人类精神史上的位置,又是另一回事。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上,从屈原、陶潜、李、杜、韩、欧一路下来,包括明清的小说,衡量它们的标准,从来不是一个出版利润的标准,而是世道人心的标准。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是一样。经济学家也许不怎么考虑道德的问题,文学家却是一定要讲道德的。如果只是提供一些没头没脑、奇装异服的人物、故事,那干脆不要叫文学,改叫“文字商品”,那只要卖得好,赚到钱,就ok了。
以对待“网络文学”的态度来说,纯粹以一种现实主义文学的卫道者去指责或者压抑新事物的态度当然不好,但急于叫好也没有必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新事物的构成、来源、风格,则是不可取代的。说千道万,归根到底,无论到什么时候,文学的问题,最终是一个“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塑造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人”和“中国人”?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现代认同”和民族认同?塑造一种什么样的“当代道德”和“未来想象”?这些问题,才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应该考虑的出发点。
中国古人谈到文学时,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什么是“风化”?说白了,就是在文学和世道人心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机的联系。“网络文学”要往前走,脚步还是应该踏在现实的土地上,提供于社会有益的想象和思考。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