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一直是一个令老师、家长和出版界、儿童文学作家关注的话题。不论是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日儿童文学论坛”,还是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创作出版研讨会”,与会者在肯定了少儿读物近年来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对少儿读物出版的现状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 ,当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介入、越来越多童书涌入市场,在繁荣的背后,呈现出来的是无序的竞争、不规范的市场运作,选题雷同、撞车的“孪生书”比比皆是,更有粗制滥造的“垃圾”充斥其中,而这一切,已成为影响童书健康发展的“致命伤”。
童书是个香饽饽
近两年,在传统出版整体滑坡的大背景下,儿童文学图书却始终逆势增长。据统计,中国少儿图书市场增长速度远大于图书市场总体增长速度,近5年来少儿类图书市场份额增长了8.89%,少儿图书最高占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1.7%。2008年儿童图书出版码洋已经超过了出版市场的10%。无疑,少儿读物的出版成了传统出版业中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不仅如此,在刚刚闭幕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儿童文学成为中国参展图书中的明星板块,中国儿童图书的版权输出捷报频传:江苏少儿出版社程玮“至真散文小说”系列中的《蓝五角星》和《白色的贝壳》的德语版权被德国埃斯克出版社买走;明天出版社的杨红樱的长篇童话系列《笑猫日记》的德语版权被德国艾格蒙集团购买;接力出版社共有48种图书版权输出——
少儿图书这个香饽饽,吸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插足”童书出版领域。据新闻出版总署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国内573家出版社中,有31家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有523家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少儿读物年出版品种达1万多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
跟风模仿成顽习
童书的生产者多了,市场扩大了,有限的出版资源不可避免地招致争夺。一位多年从事少儿图书的编辑告诉记者,但凡出儿童读物的出版社,几乎都会把目标锁定在一些比较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了拿到书稿,一些出版社哄抬版税、印数;一些作家自然也乐意“待价而沽”;有的作家“碍于情面”,不得不以缩短合同期的方式将自己的同一部作品多次授权;有的甚至采用改头换面的方式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业内曾经有“培养作者”之说,现在的出版社根本无心也不愿意去冒市场风险;而一旦遇到有市场潜力的新写手则急功近利,将他们早早推向市场,而全然不考虑其发展的后劲。
少儿图书出版还有一个令人头痛不已却也难以杜绝的顽习:跟风模仿严重,选题雷同撞车。《哈利·波特》风靡全球,国内少儿图书市场国产版、引进版魔幻小说比比皆是;《马小跳》、《同桌冤家》畅销,复制式的创作甚至“山寨”版争先恐后出笼;还有那些剪刀加糨糊粗制滥造的童书,以一个出挑的书名加一个亮眼的封面便混迹于市场,让小读者们良莠难辨。更有甚者,批量化、作坊式的童书创作和出版,其质量和文学性如何保证可想而知了。
严格把关是关键
童书看似简单其实门槛不低。曾有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说,要写出一部小读者喜欢、畅销的儿童读物,在某种程度上比写成人文学更难。而且,童书的创作和出版,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计划、时间和节奏,这是产生优秀出版物的基本前提。
对此,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曾提出,写作者一定要给自己的作品严格把关,宁愿让劳动成果烂在抽屉里,也不要让不及格、不成熟的作品流向社会。对于出版社来说,一定要严把作品的质量关,如果作品不好,作者名气再大也绝不能将其出版。总之,社会公心是非常重要的,让读者读到好书是第一位的,经济利益永远要排在第二位。
有关人士指出,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作为出版人也要多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童书,不应该仅仅只有《哈利·波特》。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