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一度很擅长隐藏自己,因而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许多神秘感。他们远离人群,躲在封闭的社交圈里,或者隐居在某处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人们只有通过他们的作品得知他们还存在于这个世上,当他们过世之后,除了反复阅读著作,就只能在书信集和日记里拼凑他们的思想。这样固然很好,只是让人觉得不解渴。你越是欣赏一个人的作品,也就越是想去多了解一点他的思想,哪怕是吉光片羽,也觉得弥足珍贵。报纸专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西方的报纸有连续刊载同一位作家十数年专栏的习惯。如果大师不小心被报纸套牢,他的系列专栏就会变成一种漫长的拷问,可以看到大师的思想点滴。
翁贝托·埃科,对于他那人数不多却品位高雅的读者来说,这个名字本身就构成了买书的充足理由。《玫瑰的名字》、《昨日之岛》、《傅科摆》、《波多里诺》,这些闪亮的名字曾经带来如此强烈的愉悦,意味着一次次丰富和神秘的文字之旅,并且值得在这些年里一再重复。学者、符号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埃科的头上有着让人炫目的各种桂冠,以至于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了智性的象征,一小部分人彼此认同的秘密记号。所以,在《带着鲑鱼去旅行》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埃科的专栏集《密涅瓦火柴盒》,对于喜爱他的读者来说,这是号角,这是福音,这更是节日。
对于那些不认识翁贝托·埃科的人来说,也许阅读大部头的小说是件吃力的事情。更何况埃科的书在中国印刷得并不多,绝大部分人甚至没有购买的机会。但仅仅因为是这样,就和这位睿智深刻的学者型作家失之交臂,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中的悲哀。毕竟把智慧和趣味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大师并不多见,不能亲近这样的人意味着这个世界也因此失去了一部分美。不过,你总可以去读一下他的专栏文章,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中感受一下这位意大利学者的深邃、敏锐和幽默,然后决定是否要鼓起勇气,去找寻他的其他作品,引领自己进入更为博大的宽广的阅读领域。
《密涅瓦火柴盒》的书名暗指埃科的创作方式:在连续十多年里,埃科一直在为意大利《快报》撰写专栏。专栏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学、政治、宗教、文化、美学等诸多领域。每篇专栏都由一个很小的点切入,然后埃科施展他的种种手段,用一种完全个人化的视角阐述他的观点,给出他的阐述。这样的灵感点稍纵即逝,所以埃科会在想到什么的时候飞快地记在密涅瓦火柴盒上。十多年下来,在这方寸之地上的思想火花,变成了460页的专栏集,这还是删除了三分之二篇幅后的结果。
无论是因为了解这个人作品而喜欢埃科,还是因为对埃科一无所知却感到好奇,《密涅瓦火柴盒》都是一把深入了解这位意大利文学大师的钥匙。而所有喜爱智性之美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它不单展示了大师如何思考世事,更体现了这种思考本身的美感。即便是简单地阅读一遍,也能让人暂时遗忘尘世中的纷纷扰扰,用一种明澈的目光再次审视我们的生活,带着悲悯之心和世人所有的愚妄开一次小小的玩笑。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