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盛典的另一场重头戏——华侨文学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与会者均为华侨文学领域的名家和专家。经过几个小时的思维激辩,众人共同发出倡议:将华侨文学发扬光大,让其为世界文学注入更多的中华元素,为繁荣中华文化开拓更加宽广的疆土。
张翎、严歌苓、刘荒田、洛夫等名家指出,华侨文学的进步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文学领域,本届“中山杯”涌现出一批质量堪比鲁迅、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这里的文化金矿具有鲜明的“咸淡水味”,建议在中山成立创作基地,把中山打造成为华侨华人文学的“根据地”。
机遇篇:祖国强盛推动华侨文学飞跃
“我对华侨文学的感情,是治不好的病。”昨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借用 “乡愁是一种治不好的病”这句洛夫的名言,给接下来的思辩碰撞拉开帷幕。华侨文学现状与发展研讨会随即开始。
“中山杯”:游子作家的精神家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外生活割不断乡愁,华侨华人文学是联系祖国和游子的桥梁。”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华侨文学研究专家钟晓毅指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盛典标志着华侨华人文学这个文化符号矗立在世界文学版图内,为中国文学史书写就辉煌的新篇章。
钟晓毅表示,这个特殊的文学领域以华文为纽带,可分为华侨文学、华人文学两大部分。华侨多为早期移居海外、拥有原乡国籍或中外双重国籍的中国人。如今的华人或华裔,虽然并没拥有原乡国籍,但血液里留着中华民族的DNA。华侨、华人所拥有的原乡和异乡经历,给基于海洋文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美感。
来自马来西亚的戴小华,上世纪90年代初曾作为学者访问我省暨南大学,在此期间多次到中山调研。戴小华的父母来自河北,她本人在台湾省出生,目前全家定居马来西亚。“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学矿藏,海外有大批游子不遗余力地从事中华文化的推广工作。‘中山杯’盛典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我在这座城市找到了精神家园。”
机遇难得:华侨文学与祖国携手发展
“华人遍天下,华文传千载。改革开放后的又一轮移民潮。落后的侨民意识逐渐减退,本土意识蓬勃发展,给华侨华人文学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气象。”《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崔道怡指出,祖国的日益强盛,让新一代作家的视野更趋开阔,阅历更趋丰富。这批作家拥有真真切切的海外生活经历。与书写海外华侨、华人的本土作家相比,海外作家的题材面更广,文学作品是一种切身体验,内容显得真切,生动。
著名作家张翎表示,中国正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抢占世界版图的机遇,留下属于自己的文化痕迹。
建言篇:让“中山杯”突破文学奖范畴
据不完全统计,祖籍中山的华侨和华裔多达90万人以上。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从古至今,以独特的咸淡水气息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书写华章。中山文化,亦是广东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市举办“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盛典,给辛勤耕耘的海内外作家群体以莫大鼓舞。
他们纷纷建言,往后的“中山杯”可尝试突破单纯文学奖的范畴,让中山在建设文化名城实践中扮演华侨文学“根据地”的角色。
“中山杯”可设立终身成就奖
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后,海外华侨、华人的人数约1100万人,广东籍人士占了700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广东籍华侨、华人的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其中,中山籍游子数量庞大,不少人在文化领域发光发热。
省社科院研究员、华侨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建言:“往后,‘中山杯’应设立‘终身成就奖’,对华侨文学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者给予肯定,这将鼓励后来者更有力地前行。”
如何擦亮“中山杯”品牌
《中国作家》杂志原副总编辑杨匡满与华侨文学领域结缘多年。身为“给作家开出生证”的老编辑,杨匡满在十几年前就接触了华侨、华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也从事过外事侨务工作。杨匡满说:“进步不是一般的大。以前的作品经常会出现语法、语句毛病,甚至会有错别字。作为‘中山杯’的评委,我被现在的作品深深打动着。不少华侨华人文学领域的作品,可跟鲁迅、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相媲美了。”
杨匡满对首届“中山杯”的成果感到满意。
“我提3个建议,希望‘中山杯’在未来走得更稳,更好。”他进而建言,首先,这个华侨文学奖盛典应步向常态化和持续化,以时间获取影响力的沉淀。其次,中山可建立创作基地实体,邀请海外的华人、华侨到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从事创作,汲取灵感。最后,以“中山杯”为契机,培养更多华侨文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者。
争鸣篇:“离散文学”丰富了世界文学版图
华侨文学作品不能失去个性
美籍华人王威是著名华文杂志《彼岸》的副总编,同时也是《世界华人杂志》的副社长、副总编。他不认同“广东有经济,没文化”的观点。他说:“我觉得广东文化一直呈现出领先、亮丽这两个特点。除了传统的岭南文化,广东人积极走出国门,同样以文化,以华侨华人文学作品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文化繁荣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华侨华人文学的未来之路肯定会更辉煌。”
王威强调,从事华侨文学创作的作家一定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让中外价值观去互补,去碰撞,诞生出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海外生活经历刺激作家形成其鲜明个性,作家应本着从心灵出发,从读者出发的角度去写作。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让我满意的华侨文学作品不多。现在的作品跟以往的作品比较,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目前,大部分华侨文学作家都不是职业作家,但他们的多重文化生活背景和宽广的视野,让作家们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不可忽视“离散文学”的影响力
加拿大知名华人作家张翎,以小说《金山》荣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最高奖项——评委会特别奖。在众多名家和专家面前,张翎强调,“离散文学”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近代和现代,中国人被动地离别乡土,出外谋生;而在当代,也有中国人主动地离开故乡。移民现象和移民潮,这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欠发达地区移居发达地区,从发达国家前往发展中国家,移民潮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循环现象。”张翎表示,离别和离散,在人生道路上可能是苦难的历程;然而在文学道路上,可演化为创作的机遇。众多名家曾浪迹海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痕迹。
张翎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创作出关于母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近年屡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宠儿。在近代,鲁迅、郁达夫等人曾浪迹天涯。到了现代,另一批游历海外的名家,又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特点。“离散文学不是杂响,更不是噪音,它正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内容和版图。”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