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届深圳(宝安)读书月启动仪式暨宝安本土作家签名赠书活动在友谊书城宝安店拉开序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各类读书活动将全面展开,带领宝安市民共同品尝一场盛况空前的“文化盛宴”。这一次,宝安本土作家当起了主角,唱起了大戏。
有学者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被誉为“深港文化之根”的宝安正在经历社会变迁,一批自由的写作者正用笔在这一变迁中传承历史文化、整合移民社会、构建城市灵魂。
宝安本土作家群强势崛起
“在蓝天之下拥有一片果园,好像是我前半生的梦想,给果树培土、除草、挖沟、引水、浇灌,看着小树苗由小到大成长,然后台风来了,我会为它彻夜难眠,牵挂它们的安危,因为它们寄托了我许许多多的希望。当我在城市里感到烦躁了,找不到自己了,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所适从了,我就会到我的果园去,看着那些日益茁壮的翠绿的果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心就平静下来了。”
写下这段《迷茫和坚守》文字的是张伟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宝安龙华镇打工的他,创作了反映打工生活的小说《下一站》,发表在宝安县文体局创办的文学内刊《大鹏湾》上。
11月3日,张伟明、戴斌、郭建勋、张煌新、徐东、孙向学、李邵平、傅关军、温木楼、张三中等10位宝安本土作家在友谊书城宝安店签名赠书是本届读书月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数千市民热捧下,近千本书籍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抢空”。随后,友谊书城还设置起宝安本土作家作品展示专柜。
改革开放后,宝安以其特殊的地缘、经济环境,长期以来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青年在这里工作、生活,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新移民、外来工为代表的城市社区文化交融共生,“打工文学”、“新城市文学”成为宝安独特的人文风景。
据了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宝安业已形成以宝城为中心,沙井、福永、大浪、民治为辅的文学生态圈,其中以31区作家群的兴起最有代表性。2001年起,以王十月为代表的近十名外来文学青年自发聚集在新安上合31区,一边打工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几年来,他们创作发表了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散文》等中国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并获奖。
文学阵地如春笋般涌现
带裁纸刀的毛边本、线装的牛皮纸封面、精致配色的腰封——眼前的杂志《民治·新城市文学》做得比书还要讲究。要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小圈子”里的读物,而是宝安一个街道办刚刚创办的内刊,可是,竟连何立伟、刘亮程这样的当代名作家,也为它献上了自己新作的首发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学期刊,它旗帜鲜明地打出“新城市文学”旗号,倡导一种文学观念的转型。作为承接“打工文学”、又不同于“新都市文学”的又一个文学新概念,《民治·新城市文学》逼视人们不得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当农村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当“农民工”被置换为“新市民”,“打工文学”该何去何从?深圳当代文学的坐标系又该如何重新定位?
“宝安一直有丰厚的文学传统,各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杂志,像《龙华文学》、《打工文学周刊》、《沙井文化》、《西乡文艺》、《文艺之窗》、《羊台山》、《伶仃洋》文学季刊、《深圳诗人》诗刊等,都曾孕育出不少知名的打工文学作家。新街道成立后,民治人一直有办一份杂志的心愿。”《民治·新城市文学》主编、民治街道党工委委员陈伟文说。
“在当代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刻,《民治·新城市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和风。虽然只是一本内刊,但无论是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文章的质量等各个方面,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很有品位的文学杂志。”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温远辉说。
除了依托文学杂志,宝安还从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著名专家学者蒋巍、谢冕、洪子诚、孟繁华、李敬泽、李杨、邵燕君、冯敏、吕雷、蒋述卓、周建平尹昌龙等参加论坛,专题研讨宝安文学新貌,在国内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NextPage]记者观察
难得的社会文本
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那么宝安就是深圳城市化的标本。原住民、劳务工、新移民等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此交融共生,使这里的天空五彩斑斓。而文学,则描绘和展现了不同生命个体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注新城市文学,也是关注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不同群体自主地表达心声、表达对广阔世界的体验与想象,对于促进原住民、劳务工、新移民之间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协调弱势群体与主流人群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大意义。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新城市文学并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深圳社会的重要文本。在深圳这样一个处在急剧文化变迁中的城市,文学提供了记录这种变迁的最真实也最原始的文本。例如依此推动对打工文学的研究,可以进而带动对打工阶层、打工生涯这一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的研究。这些经验是中国现代化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中国文化转型、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