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论坛昨在深圳图书馆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昨日上午,读书月重头戏之一,“中英阅读文化交流论坛”在深圳图书馆5楼报告厅开幕,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主讲嘉宾与听众,包括从北京上海“包团”赶来的听众热烈互动,实现了论坛的主题“通过公共活动推动全民阅读”。
读书十年不求功利
论坛一开始,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文化教育处领事胡达伟就不断“切换”着英语和汉语,表达“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英方来这里的目标就是向深圳这几年的成功学习,也希望我们可以带来贡献。”他特别赞赏深圳在中国范围内达到最高读书率,用汉语说:“热烈祝贺深圳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深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新亮是深圳读书月的设计者之一。他感慨地说,深圳仅有30年建市的历史,这个当年以经济特区目标定位的新兴城市,以迅速的发展与成就铸就了自己的历史与传奇。而深圳创造的另一项成就,就是把全民读书活动和深圳读书月扎扎实实办了10年,这项活动和城市所有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不追求功利和具体的利益,本身就铸造了一种新的传统,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也提高了城市的影响力与文化品位,拓展了一座城市的心胸与气质。为铸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为深圳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陈新亮透露,深圳读书月从诞生起就以推动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为己任。
英国文化协会伦敦总部文学项目部主任加斯蒂纳介绍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倡导创新性的自由写作,邀请各国翻译家、艺术家、作家聚集一堂,比如今年1月在上海,他们就邀请了多名来自伦敦的出版社人士与15家中国出版社的人士交流意见。
阅读因怀疑而创新
国际关系专家、《信息战冲击波》的作者胡思远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中西阅读比较:怀疑与创新”。他分析了中国人阅读的6大特征,如继承和复制,繁杂而广博,比较功利等,与西方在文艺复兴后形成的6大阅读特征,如面向未来、解放人性、鼓励怀疑创新等。他举例说,他在美国看到华人教小孩读《静夜思》,小孩马上举手说,“老师,这首诗总共才20个字,就出了两个“明月”(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重复率太高。”因此他建议将中英阅读论坛办成年会,鼓励青少年参与,并提供了一个中英阅读方程式:阅读工程效益=(创造力+怀疑度+时空跨度+阅读速率)/成本投入(时间+资金+体力)。
享誉世界的“阅读起跑线”由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发起主持,该组织总监维芙·伯德自1994年以来发起了300多项活动,培养英国人的读写素养。维芙说,“阅读起跑线”活动通过发放免费书籍套餐包,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每年能够覆盖230万儿童。[NextPage]
快乐阅读重在“乐意”
深圳后海小学校长袁晓峰最喜欢的头衔不是校长,而是“快乐阅读的创造者、推广者”。她对维芙所说的按年龄为儿童配书推荐图书深有同感。袁晓峰的“快乐阅读”,目的是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日三餐和生活必需品,既不增加孩子、老师、家长的负担,也不求华丽,不作炫耀。本着低成本、高利用、重创意、轻质地的原则,她将学校办成了一个图书馆。她倡导建立了学生以书换书的家庭书斋联盟,仅上学期就交换了1万多册图书。尤其有创意的是,除了政府、学校拨款以外,她还以冠名赠书柜的形式,吸引了当当网等企业的捐赠图书。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亲近母语”的项目负责人徐冬梅,坦率地说出了对深圳读书月能够获得政府推动的向往。作为儿童阅读的民间推动机构,她的“亲近母语”项目更多的是草根化的努力,如,以实现“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