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华侨文学领域的研究,绝对绕不开原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74岁高龄的饶芃子教授。她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海内外华文文学界、学术界享有盛誉。记者近日有幸采访了她。
谈起华侨文学的特点,饶教授说,海外华文文学具备复杂性,但也有共通之处:首先是跨文化性。海外华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但在海外定居后,他们又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第二是边缘化。因为华人在所居住的国家仍然是少数民族,他们跟主流文化之间会有碰撞和摩擦,有难以进入主流的苦痛,有放逐和漂泊的情态。最后是世界性。华人移民遍布世界各国,他们根在中国,却把花开在世界各地。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见世界的丰富多彩。
她提出,随着时代发展,华侨文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研究者,要拓展研究新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写过《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一文,把‘身份’批评运用到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主体研究中,因为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国别、地区、个体的差异性都很大,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不同的时空及语境,使我们无法以一种固定的本质标准来衡量他们,而以‘身份’批评作为切入点,更有助于我们揭示这一群体和个体的特殊性。”她说,华侨文学的理论一直是被忽略的,这个空间必须有理论人介入,才能有一种浮雕性的显现。如今的学者更应对华侨文学的流变给予相应的关注,因为它已随着时代开枝散叶。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