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半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正是这部小说促成了格拉斯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79年上映后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今年是《铁皮鼓》出版50周年,在刚刚过去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书展方特地挑选格拉斯生日那天为作家举办《铁皮鼓》出版50周年座谈会。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是一位依然代表德国良心的知识分子——借着回顾小说创作历史的机会,他对德国政治和现实依然发出毫不留情的批评。
君特·格拉斯是法兰克福书展常客,不过这位“天秤男”在书展座谈会开始前放出话来“不想参加”,结果一大批媒体信以为真,错过了如期举行的这场活动。半个小时的座谈以及随后的生日香槟、朗诵会派对,这位德国“大炮”还是得到了书展最高的礼遇,丝毫不输给诺奖新贵赫塔·穆勒。
《铁皮鼓》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德语文学究竟有多重要?德国知名知识分子报纸《时代报》做的一份“我们的经典” 评选活动中,有5万名读者投票参与,评选出最受欢迎的20部经典作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格拉斯的《铁皮鼓》,紧随其后的才是歌德的《浮士德》。50多年来,格拉斯坚持不懈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写作、作画。[NextPage]
《铁皮鼓》的诞生
正当其时
格拉斯从1956年开始创作《铁皮鼓》,1959年小说出版,1963年小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连续9周蝉联《纽约时报》精装书畅销书,随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铁皮鼓》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在3岁的时候停止了生长。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形象。当然他是一个局外人,能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能够准确地看待当时纳粹统治的环境以及小市民的生活圈子。奥斯卡从自己矮人的视角,看到了纳粹统治的怪诞、荒谬。
用格拉斯的话说,《铁皮鼓》的诞生正当其时,因为二战梦魇结束10多年后,德国人开始又忘记过去,他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警示自己的同胞。1999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也对《铁皮鼓》和德国的历史困扰作出了自己判断,他告诉瑞典学院,“满山的碎石和尸体就像德国历史子宫中孕育的果实。我铲得越多,生长出来的就越多。这不能被忽视。”
战后德国
一位刺耳的批评家
尽管因为《剥洋葱》出版带来的所谓党卫军成员丑闻,格拉斯一度遭受了全世界的质疑,不过事情平息之后,他依然是德国的良心——格拉斯不需要哭哭啼啼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他所揭露的个人历史,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作家的道德勇气。正如他的小说一样,他对自己的“不诚实”很诚实。
对德国人来说,格拉斯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慈悲心肠的法官和没有限制的道德权威。不仅他的小说在赎罪,他还是战后德国一位刺耳的批评家。他与德国人的战争健忘症不断地斗争,有时候还挑起争论,1990年两德统一时,格拉斯发表了厄运判决,他反对1990年德国的统一,还形容民主德国的“合并”是联邦德国的殖民行为。自传《剥洋葱》出版后,他的敌人的机会到了,大肆渲染格拉斯的党卫军身份,连从但泽出去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都要求格拉斯放弃他的“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称号。
但更多人还是捍卫格拉斯,比如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写信给格拉斯:“对我来说,你仍然是一个英雄,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国家公民的勇气都是可效仿的——你最近的被揭露的事是勇气的提高,而不是降低。”电影《铁皮鼓》的导演沃克·施隆多夫也在《每日镜报》上表达了对格拉斯的同情。
谈到中国,格拉斯说:“我也知道,(在德国)许多人都要批评中国。但是,请不要用一副趾高气扬的态度!我们联邦总理怎么能够用那样一种态度来抨击中国呢?这只会引起德国人对中国的误解,这是挑衅的、极端的!至少中国取得的成就要多得多。我们的联邦总理批评中国的死刑报道。我倒是更想听听,她哪天批评一下美国的死刑。”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