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横排与直排这两种文字排列方式,有人曾做过如下比喻:中国的古书是直排的,看书的时候就好像不停地点头说“YES”,而西方书籍是横排的,看书的时候好像不停地摇头说“NO”。正在杭州中国美院美术馆3楼举行的“直排与横排——中文与拉丁文字版面编年史研究文献展”,让众多参展观众不停地游荡于点头和摇头之间。
这是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袁由敏与两位法国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一条口字形的走廊里,一边是直排样式的中国古书复制品,一边是横排样式的拉丁书籍复制品。甲骨文、木牍文、竹简文、钟鼎文等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字样式在这里一一现身,《永乐大典》、《兰亭序》、《成化实录》、《战国策》、《诗经》等国人熟悉的经典著作的复制品也被当做分析对象挂在了墙上。每一件经典作品的复制品下面有对其字里行间的量化分析,一些复制品的上面还覆盖着一张同等大小的透明塑料片,上面标有代表间距的细红线。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所以我们就要用那个时代的长度单位来分析这些文字的格式。”袁由敏指着一件木牍文的复制品对记者说,“今天我们写文章开头要空两格,其实古人行文要比现在的人讲究得多,一篇文章中哪些字要写大哪些字要写小,字跟字之间要空多少,都是有章可循的。”袁由敏的脚步停在了直排《大明皇明实录》的复制品前。“你看一遇到‘上’、‘皇’等字,这些字就自然往上移一格,就是破句也在所不惜;横向看过去尽是‘上’、‘皇’这两个字。这样处理会让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字很惹眼,以显示皇帝及皇后的权威。”
展览的最后,民国时期的一张瓷器谱系图上同时出现了直排的中文与横排的英文,前右后左,两种不同的文字及不同的排列方式印在雪白的纸上。而本次展览的收尾之作是一张1955年1月1日出版的横排的《光明日报》,算是从甲骨文走进了今天熟悉的生活。
袁由敏表示,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今天文字版面系统中一些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直排方式是对现在横排方式的一种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们大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