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小说作家那多推出新作《清明幻河图》
近日,国内原创悬疑小说作家那多推出新作《清明幻河图》,新作中弥漫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古老的巫术成为小说的关键词,现实与虚构,传统文化的温文尔雅与悬疑小说的神秘、紧张甚至惊悚同炉共熔。这部小说此前曾在《萌芽》杂志上连载了14个月,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此次,那多携新作在北京三家大学举行“青春·梦想与成功”的专题演讲,并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至11月底,那多还将前往哈尔滨、沈阳、杭州、无锡等十多个城市的共六十余所大学进行巡回演讲。
《清明幻河图》内容简介:
十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从未见过父母的少年裘泽失去祖母。在寻找祖母的日子里,裘泽意外迷上了古董收藏。让裘泽惊疑的是,伴随祖母的蒸发,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亲人一概身份蹊跷,疑窦丛生。陪伴裘泽的,只有一只熟谙占卜之术的黑猫——它能感应古董在逝去年代所经历的一切,也能清楚辨识古董真伪。黑猫助裘泽面对古董心有灵犀,使裘泽经由一件件古董穿越时空,叩问往事……
小时候是个口吃的胆小鬼
那多小时候就如同在新作《清明幻河图》中的人物阿峰一样,其实是一个口吃、缺乏自信的胆小鬼。因为痴迷武侠小说,一年夏天竟然发现,找不到一本没看过的武侠了。他的学习成绩也因此很差,在一个市重点初中总是排最后十名。“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难忘的事》,我写了一件真实的事,但老师觉得我胡编乱造。后来布置另外一篇写自己的家,我写了一个比我家大很多的地方,却得了全班最高分,因为老师认为我写得很清楚。那以后,我觉得我丧失了对作文评判的标准。”他说。
于是他没有读高中,考了一所中专。进中专以后,课堂上常要演讲,让一紧张就结巴的那多吃尽苦头。直到有一次,他出色地演讲了武侠小说,从此唤起自信的人生,并牵头办起了文学社,开始走上文学之路。
目前那多已出版的悬疑小说达16部,累计销量达到上百万册,在中国原创悬疑小说创作领域位居前列。他说:“每个人心中都隐藏有自己超越他人的潜在能量与过人之处,开启之,每个人皆可超人。”[NextPage]
出道时曾经尝试其他写作
“最早‘出道’的时候,尝试过荒诞搞笑、都市言情和悬疑小说,试了一遍之后,悬疑小说反响最好。”那多说,“我这人挺倔,一直寻找一种方式把搞笑与悬疑小说结合起来。所以这本书有些情节会紧张,但读起来比较轻松,不至于恐惧。”
他努力要做的是营造一个有现实感的虚构世界,但他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每天生活在想象当中。“想象的重要程度并没有读者以为的那么大,我觉得很重要的另一个东西是技巧,或者说对人心理的把握。”他认为悬疑小说是很激烈的,一开始就会把小说中各个主要人物扔到漩涡中去,所以对读者心理的把握很重要。
在谈及国内幻想文学创作时,那多呼吁中国作家别成为西方阴影下的想象力奴隶。那多此语直指在《哈利·波特》热销后,涌现的大批扯着“中国哈利·波特”旗帜的小说,并预言如今《暮光之城》风靡一时,必然又会出现一堆“中国暮光”。但盲目追风之作难免有头无根。
“实际上中国也有自己的想象根源,如《山海经》、《聊斋志异》、《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中会聚了每一个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及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的奇幻文学作家也可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属于本民族并能为全世界所接受的东方奇幻畅销书。”他说。
新作继承了东方想象传统
新作《清明幻河图》的故事漩涡中心是上海的某条街道,小说主人公发现这条街道和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长街存在着神秘的对应关系,由此在上海的街角弄堂间,现实世界不可思议的另一面缓缓浮出踪影。
那多在书中精心虚构出一整套巫术体系,继承了自《山海经》以来的东方想象传统,创造了一个和现实重叠的虚拟平行世界,并融入巫术、中国古瓷、传世书法绘画、明清家具、青铜器、中国传统灯谜、绕口令、对联等中国文化元素。“我们要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时尚流行元素与自己的生活融入创作当中,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对读者来说更有亲近感和生活气息。”
对话那多:
希望成为西方读者
记住的中国作家
记者:新作中有很多中国元素,是否缘于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那多:我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看到传统文化在悬疑小说中的重要性。这些年的作品,我都会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比较中国的元素,包括古玩、字画等。为了了解《清明上河图》,我特地跑到上海博物馆问一个专家,借了一本大开本的论文集。小说对文化也是一种传递,传统文化只要不刻板不教条,是能够让读者产生天然亲切感的。《哈利·波特》之所以风靡,也在于它有欧洲文化的根,我的悬疑小说也必须有中国的根。
记者:您在悬疑小说写作方面有什么理想?
那多:中国整个悬疑小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读者还不太刁,等到有一天读者养刁的时候,会有更多要求。有人说悬疑小说很小众,实际上在欧美是很大众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很完善的阶段。悬疑小说作为通俗小说,包含很多大众的文化元素,是比较容易走出去的,我希望能够成为进入西方大众视野的作家,在西方有商业出版,而不是有文化赞助的出版。希望西方读者在想到中国当代小说的时候,第一批想到的作家名字里有我。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