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套丛书开启一个时代

2009-10-22 10:58:5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套400种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此时,距该丛书出版第一辑已过去27年,距离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万有文库”中收入“汉译世界名著”,则已过去74年。这前后两种“汉译名著”,也恰与中国近现代两次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相伴随,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等睁眼看世界,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

  对大多数3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而言,“汉译名著”是一个铭心刻骨的名字。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它意味着一个启蒙时代的开端,充满雄心,满溢理想,让众多重量级的异域智者在中国复活,进而引导因身处思想匮乏的社会而彷徨的人们走上光亮之路。

  在我看来,“汉译名著”的最大价值有二:一是象征性的,它让有求知欲的人感到可以触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进而感觉自己能够成为地道的读书人——只要把这些书都看完;另一个则是实用性的,它第一次构建了大模样的西学译库,桔色是哲学,绿色是政法,蓝色是经济,黄色是历史,读者得以勾绘自己的研阅坐标。

  事实上,“汉译名著”可说是中国出版史上划时代的“西学东渐”大手笔。在“汉译名著”问世前,中国有三次翻译高潮,其共同特点是均处于社会大转型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汉译名著”的出版,或可视作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开端,也同样处于社会大转型期——起自上世纪80年代初,延续至今。

  对身处大转型期的青年知识分子而言,在思想文化领域常有方向感缺失的危机。旧文化几已断层,即使不断层,也很难独力担当新文化的建构责任;而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文艺,良莠不齐,谱系不清,尚未与中国社会真正水乳交融。此种尴尬状态,可一言概之:旧的吃不饱,新鲜的又没什么味道。

  “汉译名著”的出版,部分消解了上述尴尬,使青年知识分子获得较系统的历史展示,进而编织属于自己的观念之网。宪政共和与自由民主等观念浸入心脾,理性精神与逻辑思维照耀大脑,历史、地理的事实或理论耐人咀嚼,美学、文艺的光芒则让眼睛充满讶异与欢喜。我的一个朋友曾购买“汉译名著”中过半数的著作,他说:“在一个思想匮乏的时代里,艰难地阅读那些半懂不懂的文字,其实是透过一扇并不完全透明的窗子窥视思想者与外界的样貌,从而产生无数想象与变形。这种想象与变形所构成的好奇与误解,使得我这代人当中,很多人走上了思想之路”。这也许就是“汉译名著”开启一个时代的秘密所在:青年人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到把自己引入深处的东西,然后抛掉一切,不管不顾地走下去。一本书影响一群人,400种书影响一代人。

  即使“汉译名著”在今日的信息社会已略显老迈,我们依旧应当敬佩其把火种引进中国的精神,并且敬佩那些充满理想主义与敬业精神的十年磨一剑的译者。与今日充斥坊间的那些烂译书籍相比,“汉译名著”永远是平民贵族,并且有资格在衣襟绣上这样的话——“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黄侃语)。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