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向媒体表示,谷歌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有自己的几十部作品,且在扫描收录前并未通知自己。据称目前至少有570位中国权利人的17922部作品被谷歌数字图书馆收录。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鼓励广大作者勇敢地站出来,有组织地与谷歌交涉,维护中国权利人的正当权利。(10月20日《南方日报》)
事实上,这事已远远超出简单的版权纠纷,而更多涉及对一场即将到来的知识革命的看法。谷歌计划把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都搬上网数字化,这对人类进步的意义非同凡响:如果谷歌的计划成功,想看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绝版书,只是打开电脑这么简单。自印刷术发明,人类珍贵而庞大的精神财富,就被收藏在各类图书馆或私人书架上,将它们都数字化而为所有人共享,其意义不异于网络世界的“阿波罗计划”。
但是,这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不是技术条件不具备,而是版权法律问题。谁付得起如天文数字般的版权费?这是谷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所不能承受的成本。因此,或许不必对谷歌“先上船再补票”的做法过于愤怒,这也是不得已的策略。
著作权人现在将有两种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和解,同意将获得每本书至少60美元及以后包括广告在内的销售收入63%的使用费,不同意则是版权诉讼。60美元的赔偿确实只具象征意义,但如果要得更多,谷歌将支付不起,结果就是夭折。可在另一边,全世界的读者都在期待计划的成功。只有一个可行的路径,即在崇高的理想与现实利益之间找一个多方共赢的平衡点,谷歌寄希望于两方面:一是著作权人在使命感的感召下作出适当让步,二是法律上对网络阅读版权作出修改。
现在以支付赔偿过低为由反对这个计划的人已不多,更多的反对者,关注的其实是超越金钱的其他方面,譬如谷歌可能形成的知识垄断、将来可能的数字图书用途,以及本国的图书数字化事业发展等,这要求广大的著作权人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这份和解协议,而不是一部书的赔偿得失。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