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所言:“做文章最容易犯的毛病其一便是作态,犯时文章就坏了。”正是余秋雨文章之病。
前几月有易中天先生斥责余秋雨假捐款的文章刊载,引来一片喝彩。说来奇怪,像余秋雨这样喜欢四处表演自己的人,却反给围观者的感受不佳,欲显道德而至口碑低下,倒是很可悲的事。
有评论说,余氏文章水准大抵略高于初中,早年那本《文化苦旅》虽多错误,尚在可读之列,未料后续那些作品渐次低拙,加之他虚言假情巧舌如簧,使人陡生反感。周作人所言:“做文章最容易犯的毛病其一便是作态,犯时文章就坏了。”正是余秋雨文章之病。
有上述这些因由,我本不愿对余秋雨氏之文多作评述,一来对余氏作态无好感,二来对余氏作文无好评,说到底不愿自降品位而已。然手边一册有人送来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让人看了很为这些北大学生感到可惜,姑且从封面说起,先是这个书名不知所云,粗略一想,这混淆的书名倒是符合余秋雨惯常所写文章 ——都是看似华丽却言之无物的辞藻,这书名可看作“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也可看作“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不管哪种理解,都是余氏所求的混淆感受。
说到这里,不妨翻开书本来看问学余氏的状况,如第二十二课《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余氏说司马迁:“他的动力,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中华文明给予他的,是汉武帝的大地给予他的。”倘若这就是余氏创造的“散文式”文化通史,则可归为“空泛”一类。又,第十六课《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余氏言:“我多次论证,文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寓言。”似乎更离谱,连文学的终点都能多次论证,且不谈他的论据,单说他预知后世后事的作为,便很与江湖术士相同。
其实,另有可作对比之处,是将书里北大学生的提问或见解和余秋雨的回答作对比,可看出北大学生许多言谈远超余秋雨,历史修养与文学素养皆在余秋雨之上,这很有点讽刺,譬如第二十六课《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中北大学生裘小玉:“确实,给曹操以好评,连我也很难接受。我们翻一翻《后汉书》和《三国志》,他进攻徐州,一下子杀掉徐州百姓男女老幼数十万人,鸡犬不留,以致于尸体堆积,把泗水河都堵住了。这种残暴实在丧心病狂,我难以认同。再看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说他要率领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雄,还于旧都,他说到做到,用他整个生命一次又一次去实践这份理想。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依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才智能够达到的极致。我觉得秋雨老师刚才的判断对他多少有点不大公平,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文学家,我们却要从文学史上谈他的地位。但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出师表》是一篇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从刘勰的《文心雕龙》起就已经给了这篇文章很高的评价,杜甫、白居易都非常喜欢——大家都知道,杜甫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写了《蜀相》。还有《八阵图》中的名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跃然纸上。然后宋朝时候又有陆游,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诸葛亮的文学成就和个人的功业做了很高的评价。”接下来再看余秋雨的回答:“你的发言,证明诸葛亮已经进入文学坐标。因为历史上比他打过更大的仗、建立过更大功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有他特别让人感动?那就与他写文章有关了。既然已经进入,那就不能拒绝在这个坐标上作比较……”余氏后续文字不必再引述,读者已知其为杂乱堆砌辞藻之废话,而看到上面这学生与余秋雨的对话,高下立判,余氏不及学生,此“问学”倒与“假捐”一样,哄笑着散去可也。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