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次法兰克福书展,有西方媒体问,选择中国为主宾国是不是太早?是不是应该再等一等?但我认为,一点都不早,恰逢其时。”当地时间13日下午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阿克曼称。在这位关注中国数十年的德国“中国通”眼里,“中国认识西方,远比西方认识中国更彻底”, “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面临转折”。
这一转折,源于阿克曼过去30年间亲历的中国变革。他1975年到中国北京留学时,他学到的第一个短语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批林批孔”运动正酣。而现在,孔子已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符号”。据发布会坐在他身旁的中国国家汉办主任、中国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许琳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主要设立于大学)和241个孔子课堂(主要设立于中小学),分布于全球87个国家。
30年间,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阿克曼称,1988年歌德学院在北京成立,彼时中国知识分子非常感谢它的,是多了一个了解西方世界的“图书馆”;而现在,“歌德学院的工作难度加大了”,“需要提供一个中西方平等交流的平台”。“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早期幼稚的迷信,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认为西方的所有‘现在’,都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已出现越来越多对西方冷静的批评。”
阿克曼称,今天的中国人认识西方,远比西方人认识中国来得彻底。在西方媒体对法兰克福主宾国的报道中,许多声音都强调与中国进行批评性的对话。阿克曼称:“作为西方人,我们应该问一下,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以同样的冷静与坦诚,与中国进行平等的对话?”
发布会现场,有德国记者感慨,“在这里,我特别想静静地多听听‘中国话’。以前我们听到的多是‘关于中国的声音’,我终于可以听见‘中国的声音’了。”阿克曼称,在国际社会,西方听到的“中国的声音”,确实比较“小”。“现在需要有创见的、有活力的对话。”他对中国的“孔子学院”寄望颇高。“目前,孔子学院进行的是语言性的教育,但语言本身,是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对话的开始。”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