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的眼光和理念,重新审视60年来的工人文学创作,用散文的笔法来记录60年工人创作的历程,并将记载这一历程的专著《上海工人文学创作》列入“海派文化丛书”。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市工人文学创作60年研讨会”上获悉的。
解放后,上海涌现出了一批工人作家,如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作家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60年代的工人诗人居有松、刘希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宫走出来一批有影响的工人剧作家,如宗福先、曲信先、陈心豪、贺国甫、贾鸿源等,作品《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和《屋外有热流》,被评论家盛赞为中国话剧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的开路先锋。话剧《大桥》《谁主沉浮》《中国制造》,电视剧《红色康乃馨》《无瑕人生》等,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总局“飞天”一等奖、中组部“红星特别奖”等。
上海大学副教授任丽青认为,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工人作家的创作。近30年来,工人作家已经把目光从工厂延伸到社会,从生产技术革新转向了对国家的命运、政治改革的关注,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同时,工人作家的美学观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会上,市总工会对曲信先、贺国甫、贾鸿源三位工人作家颁发了“上海工人作家工作室”证书。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