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关注诺奖,更应关注培育诺奖的土壤

2009-10-09 16:42:16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作者:冯海宁

  不管中国科学家需要不需要诺奖,但诺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某些优点,值得我们反思自己;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反思诺奖获得者与中国内地科学家的各种差距,反思诺奖青睐国家与我国之间的某些差距,即使我们的科学家得不了诺奖,也能促使我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提升。
 
  1957年与李政道以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夺诺奖的杨振宁,近日在华人高锟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20年内中国内地科学家定会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已经不止一次重复过这句话。这究竟是一种良好心愿还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结论呢?中国内地科学家夺诺奖难道只是时间问题吗?在今年诺奖的颁奖时节,我们不妨再一次审视一下中国内地科学家与诺奖的距离。

  每年的诺奖获得者名单都吸引了足够多的目光,然而,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内地科学家始终与诺奖无缘,国人充当了无数次看客。尽管至今有9位华裔科学家夺得诺奖,但遗憾的是,不仅没有一个人是以中国内地身份得奖,而且查阅9位华裔科学家经历,发现他们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涯和工作机构都在国外。

  不可否认,诺奖的评选自有它的游戏规则和偏好,但我们要承认,诺奖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表面上看,诺奖仅是一种奖项而已,但实质上诺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代表着一种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代表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科学基础和科学水平。因此,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内地科学家20年内能否夺得诺奖,笔者以为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一个角度是从夺得诺奖的华裔科学家经历来审视,看看他们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涯和工作机构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这种差距能否以现有的改革力度在10年或者20年内消除。如果能消除差距,则中国内地科学家有望早日获得诺奖,反之,我们将继续与诺奖无缘。

  另一个角度是从科学精神、科学基础、科学水平来审视。也就是说,现在内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机制,是我们观察中国内地科学家在20年内能否夺得诺奖的一个窗口。同时,把我们的科学基础和科学水平与那些诺奖青睐的国家进行对比,也是我们观察内地科学家能否早日夺得诺奖的一个重要方面。

  换言之,中国内地科学家要想在20年内夺得诺奖,离不开一种土壤,我想这种土壤与那些诺奖频出的国家的土壤大概是一样的。当然,中国内地科学家早日获诺奖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诺奖评选的游戏规则做出一些调整,把目光转向中国,给中国内地科学家胜出的机会。

  在我看来,不管中国科学家需要不需要诺奖,但诺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某些优点,值得我们反思自己;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反思诺奖获得者与中国内地科学家的各种差距,反思诺奖青睐国家与我国之间的某些差距,即使我们的科学家得不了诺奖,也能促使我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提升。

  我们要承认,在我们的不少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存在着严重的“官化”趋势以及金钱导向,与真正独立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严重不符。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对中国学术前景就表示出担忧,认为我们的大学“缺乏解放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的特点”……

  因此,中国内地科学家20年内夺诺奖的前提是,必须要为科学家营造好的土壤,这种土壤的标志是:大学有真正的大学精神;科研机构有独立的科学精神。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