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构成讲求文字组合后的结构、韵律、意象,其中一点文学的模棱性(ambiguity),又以读诗最能体味个中意思。李义山因物起兴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若解读为对男女情事的感慨,诗中隐藏背后之“我”到底是想见,还是不想见呢?
愈是朦胧愈是美丽,愈教人深思愈能名垂千古,背后的原因,原来不仅仅是所谓节奏的缓急有度、意象之运用得宜,实际上还包含脑袋运作的科学原理。
最近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进行研究,发现一种文学特性能有助增强人的认知能力。两所大学的研究对象固然不是中国诗词,他们所取用的作家作品──卡夫卡的小说,其文字同样发挥出高度的模棱性,并善用寓言,因此生涩难懂,不轻易为读者吸收。
负责研究的心理学家选出了卡夫卡其中一篇小说《乡村医生》(The Country Doctor),故事讲述一名医生如何骑着神秘马匹,到达目的地后赤裸身体爬进被铺内拯救病人的故事。整个故事一如卡夫卡的写作风格,怪诞、荒谬、存在主义和超现实(surrealism),而研究人员又将之改编成较合逻辑、平铺直叙的故事给另一班受众阅读,最后并要求读原著与非原著的人分别进行文法测验,结果发现:读原著的人普遍在文法测试中得心应手,得到较高的分数。心理学家归纳数据,指出这是阅读“超现实”类型文本之功。
“阅读如卡夫卡一类不合乎正常逻辑的作品使读者必须按图索骥,寻找当中结构”,参与研究并负责撰写论文的博士Travis Proulx解释现象,“更重要的是读原著的人比读非原著的人必须更加专注,这使得他们能够读出作者的写作风格或模式。”
Travis通过利用卡夫卡小说进行的测试,进一步指出对阅读荒诞的语言跟人身处被孤立状态时的心理质素相类。人因自觉被孤立或与世俗不同而努力寻找适应的方法,所以在读到无法理解的观念时,脑袋采取同等的应对策略,因而使人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
“但不要以为在考试前读一读卡夫卡便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因为刻意为之并不能促成认知能力的增长。”Travis笑说。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