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购书中心一角
“死”了8年的古籍书店,开业第一天有读者就买了1万多元的书。
一座书城如何变成一个“文化社区”?9月19日重新开张的成都购书中心用全新的经营理念解答了这一课题,这也是两年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用创新发展完成的一大课题。依托“文轩”品牌延伸产业链,新华文轩这两年的足迹遍布省内、省外;从图书业到关联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型的战略合作者。
“深度”试水
购书中心重装亮相
9月27日,成都购书中心经理龙亦农拿到了一组最新的统计数据:“书说六十年,感阅共和国——新中国辉煌60周年出版物大联展”自19日开幕后,销量已超过5000册,《建国大业》图书和DVD、《解放》DVD等早已脱销。龙亦农很兴奋,购书中心重新开业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气,“与读者接触最密切的‘试验田’有了开门红。”
龙亦农口中的“试验田”就是跨区域、跨行业经营。从2008年开始,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已成为新华文轩新的改革内核。去年的西博会上,新华文轩推出了文学名家王蒙新作《老子的帮助》,这是一个图书发行商第一次拥有“自主产品”。今年,成都购书中心又被推到了改革前沿:打破传统书店模式,构建新型图书商城。一个经营了10年的书店选择关门装修,再次开门已不是单一卖书,字画鉴赏、艺术培训等关联产业首次进入书城。尝试新业态的同时,也是图书发行业一次战略合作转型。
古籍书店复出
成为购书中心新亮点
新购书中心亮相后,成都古籍书店首次搬进书城,成为新华文轩第一个“店中店”。“9月19日,一位读者来了4次,买了1万多元的古籍图书。我们预测,在购书中心整体环境的带动下,成都古籍书店不到一年就能恢复人气。”古籍书店负责人车新民有些感慨:“死”了8年的成都古籍书店竟然因为购书中心转型“活”了,而且还颇有生气。
古籍书店不仅要经营古籍图书,还肩负起了字画鉴赏、收藏培训等其他功能。车新民直言,文轩变革零售营销模式,对古籍书店经营触动很大,逼迫这个老书店必须转变观念、敢于改革。“不仅卖书,还要配合文轩开展附属的市场活动,这是书店以前从没尝试过的。”
“这实际是从卖书向经营文化转型。”新华文轩总经理罗勇说,购书中心新装修后,拿出了不少场地出租,但绝非收租金的“跷脚老板”,合作对象必须体现资源整合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升级。2009年5月5日,新华文轩与四川省电影公司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成都购书中心租赁合同,预示着我省两大文化企业将在图书、电影发行领域寻求深度合作。[NextPage]
“一站式”理念
全国首座环保概念书城
透明的天幕采集自然光,用色彩调和场内物体反光率……新购书中心让不少读者感觉舒适,它借鉴了至少5个国际一流书店的设计理念,独创出成都才有的环保概念。在书城内,记者看到了电脑触摸屏等先进查阅设备,视听新干线、文学畅销馆、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少儿图书、古籍、艺术、进口图书馆9个馆用9种颜色区分,尽可能让路过的、寻书的、专程前来淘书的读者都能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文化体验,实现读者的“时间环保”。
罗勇告诉记者,无论是环保概念还是新增一个咖啡厅,做的都是图书发行的增值服务,这是一个大型书城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也是新华文轩的本位产业。罗勇说,此次新购书中心改造,仔细研读了美国巴诺书店“多功能文化社区”的经营理念:我们发现,巴诺一直在以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巴诺的图书销售核心形象地位,通过质量服务来体现书店的良好社会形象。比如所有销售音像产品的巴诺书店都配有一个音像视听角,在这里顾客可以部分或完全试听产品后再决定购买与否。
购书中心借鉴了巴诺的经营方式,引入文化社区的经营概念。改革激活了文轩的内在潜力,新机制催生了文轩更为发达的营销理念,而这一切最终作用于市场,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满足读者多样需求,从而形成书城独有的“社区文化”。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