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笔”5年秋雨《问学》
自称比《百家讲坛》有趣得多
余秋雨的最新著作《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以下简称《问学余秋雨》)近日正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2004年,余秋雨出版《借我一生》一书后即宣布“封笔”,虽然此后曾推出《余秋雨人生哲言》,并又在《收获》上开设专栏“苦旅余稿”,但前者是汇编了其所有著作中的精华段落,后者未结集成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问学余秋雨》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缘起:《问学》源于《秋雨时分》
《问学余秋雨》脱胎于余秋雨和凤凰卫视2006年起合作的节目《秋雨时分》。余秋雨在节目中带领观众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文化的各个课题,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激发观众对知识的欲望。《秋雨时分》当时正是以课堂开放教学的形式与十余名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在此基础上,余秋雨将这些精彩的对话集结,以问学的方式来叩问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对于这样的互动,余秋雨表示:“大学已有很多规范的中华文化史课程,而我想突破这种规范、均质和平衡,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课程都是花费时间进行的一次次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话题。”此外余秋雨曾著文专门点评了“凤凰卫视的宏观意义”——敢于在一切公共领域运用理性,架起了连结中国和世界、过去和未来的文化大桥,有效地影响着社会的精神脉络,保持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接时的高格调。”
严谨:余秋雨耗时两年修改文稿
该书资深编辑向记者透露,他用了两年时间对这本书进行整理、编辑,对余秋雨认真、严谨的治学有深刻的印象。“就在出版的前两天,余老师又连熬两个通宵来修改‘闪问’部分的两万字。我从编辑的角度看,这位六十多岁的长者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高到近乎苛刻,许多年轻作者在这一点上都远远逊色于这位前辈。余老师是爱惜自己羽毛的大家之一,所有质疑余老师的人,都应该看完余老师的书再做定论。”[NextPage]
该书的特约责任编辑伍志告诉记者,当时根据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整理出来的原始记录有50万字,第一次删改后剩余19万字,余秋雨老师对于这个成稿仍不满意,又删掉了近10万字,补写了10多万字,最后的定稿20余万字——而这用了余老师整整两年的时间。
自评:《问学》比《百家讲坛》有趣得多
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改变那种单方面地讲故事,要呼唤一种互动的文化气氛出来。学生在这里学到的绝不是结论——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一种迫切地追求结论的倾向。”余秋雨认为,此次问学实际上是个做减法的学问,话题选得很少,谈得很透。“之所以选择这种做减法的方式,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摆脱那种按部就班的、教科书式的方式。”余秋雨称,他希望国内的教育能像国外名校的研究生院的交流方式进行。
余秋雨认为,此次问学是一种比《百家讲坛》有趣得多的读史方式。《百家讲坛》的问题是它不能做现场调查,只能查收视率,但是余秋雨的民意测验现场就可以出排名,第一名是谁第二名是谁,很有价值。“因为它留下了此时此地80后生人和杜甫的对话,这是不能重复的了。到他们老的时候,也就不是这样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关文化感悟的记录。”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