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林培源:我写的不是青春文学

2009-08-21 10:09:45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作者:钟华生 彭勃

林培源自信将会“跨越青春文学的藩篱,直抵严肃文学的内核。”


《薄暮》

    这是一部长达17万字的长篇小说,上市仅一个月。灰白色调的封面上印着一片松林雪景,上面打着几个斑斓的光圈。小说的题目叫《薄暮》,作者林培源生于1987年,曾于2007年、2008年连续获得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现就读于深圳大学中文系。

    乍一看,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80后作家青春文学作品,但书的腰封上已经泾渭分明地标示着:“跨越青春文学的藩篱,直抵严肃文学的内核。”

    一个年仅22岁作家,对文学有着怎样的执著追求?又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虽然林培源不是那群目前活跃于青少年文学创作、阅读圈子的80后、90后作家的典型,但他起码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作者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但已经不能轻易复制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那样的成名模式;他们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年龄和阅历,希望在广阔的范围内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创作观念。

    主要人物原型是自己的母亲 

    第一次见到林培源,是在几个月前的一次深圳写作者交流会上。这个体型清瘦、略显腼腆的小伙子说,他并不想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为“青春文学”,如果为了迎合一些读者的口味,将自己束缚在一种类型以内,那是很危险的。“我更希望自己能走进传统文学的队伍,写一些有关乡村题材的小说,而不是只关注青春期的人和事。”[NextPage]

    最近,林培源的首部长篇小说《薄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用质朴的笔调来描绘人间冷暖和尘世喧嚣,正属于林培源所追求的“严肃文学”。“小说内容取材于我所熟悉的潮汕文化,主线是从一个女人儿时的故事,到她出嫁,再到她生儿育女。我把这三个阶段分为小说的三大部分。”昨日,林培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薄暮》整个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时间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地点主要集中在书中描写的三个小镇。“在整个故事中,‘我’的眼睛是时时刻刻都在的,‘我’的视角来源于母亲的讲述。实际上,这本小说是由‘我’和母亲共同的眼光来叙述的。书里描写的一艘船在汪洋大海里漂泊,这实际上是一个意象,也可以说是我的世界观,比喻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是怎样的过程。”

    《薄暮》到底想表达什么?林培源的回答很简洁:“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怎样承受和度过人生里的苦痛,又是怎样用爱去化解生命中的仇怨。”这样的表述不免让人生疑,一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怎么能阐述“人生苦难”这样的大题目呢?林培源说,母亲的讲述大大充实了小说的素材,“从小到大我听了很多母亲关于她儿时和出嫁后的事情,虽然都是一些零散的材料,但通过我整合加工后,却可以构造成一个巨大的框架。”因此,林培源在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这样写:“一切与母亲有关。”小说主要人物“秀米”的原型,就是林培源的母亲。

    深受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影响

    早在中学时代,林培源就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家乡潮汕地区的乡土风情,总会成为林培源小说里的背景。“我写过一篇小说叫《秋凉》,里面就选取了家乡菜市场为背景。这样的背景,是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叙述出来的,它也非常自然地融入到了整个故事中。”

    在一篇题为《情歌》的小说里,林培源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这篇小说叙述了‘我’与姐姐剑拔弩张的关系,但后来当姐姐难产去世之后,‘我’才发现姐姐一直爱护着自己。我的小说大部分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往往会通过家庭伦理关系来构建小说的故事。”林培源说,他对家庭题材的选择是不自觉的,“这可能和我的生活背景有关,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人们都会把家庭放在内心最重要的位置,这些观念在我的脑海里也是根深蒂固的。”

    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林培源说自己深受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影响。“我出生的时候,正是苏童、余华等作家盛行的时候。不过,我直到上高中时才开始接触到他们的作品,读后非常喜欢。我觉得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走在了同时代作家的前列,虽然当时他们的作品也是处在探索阶段,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更值得如今像我这样的年轻写作者学习和继承。”

    与刚开始创作时不同,现在林培源在写作时总会留意“自己是否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谁”,有时更会把一些别人看起来像某位作家笔法的部分删除。“我不标新立异,但也不会总去写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参加文学大赛为小说寻找出路

    谈及《薄暮》的出版过程,林培源坦言之前的经历“很不顺利”。“这部小说的初稿完成于2007年底,当时我读大一,有好几家出版社找我谈出版的事情,但我觉得如果就这样草率出版,这本书很可能会像市面上一些书一样,出版过后就不见影踪了。所以后来这本书的出版就一直搁置了下来。”不久后,林培源参加了首届“文学之新”大赛,参赛的初衷正是为了给这部长篇小说寻找出路。

    “文学之新”大赛的主办单位,正是郭敬明创办的柯艾文化公司。今年1月,林培源凭自己的实力进入了大赛的12强,并签约成为柯艾公司旗下的作者,小说的出版计划也随之敲定。“签约后我回过头来看这部小说,发现两年过去后,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重写这部小说,但毕竟这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舍不得放弃。所以我在今年初用两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修改了一遍,5月又改了一次。小说里的故事离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在小说的细节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推敲,希望叙述得更加合情合理。”林培源认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在推广新作家、新作品上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就像电影一样,一部商业片也可能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我也希望自己的小说在被出版社宣传推广之后能够真正得到读者的认可。”

    林培源说,如果没有这次文学大赛,他则会沉下心来继续创作,争取通过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来引起关注,这也为自己发表长篇小说提供了可能性。“我认识一些对文学抱有梦想的同龄人,他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追求严肃文学的作者,希望走传统的创作路线;另一部分则偏向于创作校园、青春文学,在年轻读者中聚集人气。我觉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地在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也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觉得他们‘只是一群小孩子在玩写作’。”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