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昨天进入第二天,庙会的喧嚣沉寂下来,书展也逐渐进入正题,名家演讲、作家签售从早排到晚,各类作家成了昨天书展的主题。从秦文君、崔曼莉、曹可凡的签售,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发布暨签售会,到昆曲演员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顾兆林的集体出场,以及在另外一个会场举行的首届上海文学周等等,这些热闹的文学活动,就像首届上海文学周上那个宏大的学术讨论会一样散乱、离题,毫无头绪,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我们一如既往地在书展上执著寻找着文学的味道,就像总是期待研讨会能有些料出来一样。
缺少城市书写?
也许只是伪命题
借上海书展的东风,首届上海文学周昨天也在上海作协开幕,作为书展活动之一的“文学与城市: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事”昨天从下午1点半一直持续到了5点。为何名作家们都去写农村了?如何书写城市?城市书写的经典在哪里?这是许多研讨会上经常被提及的话题,昨天上海文学周上的这个议题集中讨论了这个困扰中国文学的话题。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孙颙说:“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城里的作家写的作品,或者写城市小说的作品,往往不如农村作家写得那么深厚、丰富、耐看。城市的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为什么关于城市,反而没有好作品。”孙颙自己的解答是,创作者跟不上城市生活巨大的变化,“像现在上海的城市生活,因为对很多东西不了解、不知道,所以写的时候有一种胆怯。” 作家陈丹燕说,相比大量的农村题材小说,城市小说“就是太幼稚了”。
可事实上,城市文学书写已是写作的主流,受到局限的只是传统作家。现在的年轻作家、类型作家无一不是从城市写作开始,绝大多数畅销书也都是城市题材,而这点他们中大多数似乎没有看到。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点:“从现在出版的小说看,绝大部分都是写城市,写农村的很少。像《杜拉拉升职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之外的经验。”
获得文学肯定的城市作品,现在确实稀少,但年轻一代作家更是以城市书写为主,普通读者的阅读也早已城市化,被边缘化的可能就是已经成名的传统作家们了。缺少城市书写,也许是个伪命题。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