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已有84年历史的上海书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资经营的中图(新加坡)上海书局,已于5月8日被新加坡高等法院宣判清盘结业。另外,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文书店之一——商务印书馆,其在国泰商场的门市部也于6月22日结束营业。这两家历史悠久,又都以中国国有资本为背景的华文书店,不得不面对清盘或萎缩的困境。新加坡其他的华文书店,是否迟早也会步它们的后尘?这是我近来被追问得最多、也觉得最不易解答的一个问题。
东南亚应是华文“走出去”的首选市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鼓励出版界走出国门,我们深信书业走出国门所肩负起的最主要使命,不仅仅是为了在国外多卖几本出版物,更是为了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随着中国的崛起,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不谙华文的人士,都有想了解中国的愿望和实际需要。期待他们学好华文之后再认识中国,是不切实际的。通过他们所能掌握的语言,或是其他容易接受的媒介(如音像产品等),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事物和文化,就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把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过这对于许多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况且这是一件工程浩大、耗时费力的工作。有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书业出版机构,需要在多元化与综合性的经营内容与模式上下工夫,例如兼卖介绍中国事物或文化的英文书籍,增设介绍中华文化的音像产品或艺术品的部门等。当然,要落实这个多元化综合性的经营概念,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作全盘深入的探讨,也有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涉及资金的投入和长期经营的计划等。
全球各地的华裔,若是以华人占当地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东南亚各国可以说是比率最高的。中华文化要“走出去”,要在华人比重甚微的欧美地区产生影响,那就要花大气力。在东南亚一带,以同样或更少的投入,短期内就可以见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以华文为媒介的产品,东南亚应该是最主要的市场。
在坚守的过程中寻找发展机遇
新加坡的华族人口虽占七成以上,但是在语言的地位和使用上,却是英文占绝对优势,贵为母语的华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等也只能陪居末座。因此,在新加坡经营华文书店,要做好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新中合资的中图上海书局,初期由于中方资金的注入,营业额增长可观,这也让中方经理寄望于依赖持续的资金投入实现增长目标,最终却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导致公司以清盘结业收场。
几十年来的经营实践让我们看到,新加坡毕竟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华校生,更有人数可观的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接受过华文教育的新移民,加上每年官方也有一定的补助,通过学校、图书馆等渠道支持对华文书籍的采购。凭借这些条件,只要步步为营,华文书店在短期内做到求温饱、谋生存,还是有可能的。在我看来,只要中国崛起的势头不衰,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华文书店在坚守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机遇,还是有希望的。这样的生存方式,看似保守和消极,却是被实践证明颇为行之有效的生存方式。
华文复兴需要长久持续的投入
对于商务印书馆在国泰商场开办兼卖华文、英文图书的双语门市部,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曾多次在不同时间段前往观察。我注意到,它售卖英文图书的门市并没有特意集中或突出售卖介绍中国或中华文化的书籍和音像产品,相反,图书品种和一般的英文书店类似,而且受面积所限,图书品种和规模都不得不大大缩水。这种没有特色和个性的英文图书门市,只能招徕过路客,无法吸引专程上门选购的读者。然而,国泰商场里主要的人群是来消闲的年轻人,缺少关注社会动态与国际形势的专业人士、管理层或精英阶层及中老年人,因此,店里的顾客似乎以慕名而来的华文读者为主,英文门市的顾客相对较少。我曾经设想,如果商务印书馆选择在一个人流层次较理想的商场里开设一间以介绍中国及中华文化为特色的双语门市,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相信能建立起专卖中国文化商品及图书的品牌,吸引有意了解中国的各界人士慕名前来。或许它的成功能为新加坡华文书店乃至海外华文书店的前途,开创出一条新路,建立起全新的生存模式。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图上海书局清盘事件时曾问起:“当今中国正在强势崛起,它在各个国际领域的影响都在加深与加强,为什么华文书店却陆续走下坡路呢?”若是仅从眼前世界各国国际地位的消长,中国的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是难以解答的。从历史的回顾里不难看到,中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只是近十几年的事。然而,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官方长久强有力的扶持以及民间的积极经营扩展,最终登上全球最重要语言的宝座,这是几百年的持续投入和积淀换来的成果。因此,华文要想复兴,还需要中国政府和全球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作长久和持续的投入,通过种种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