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音乐、美术艺术等级考试之后,朗诵水平等级考试成为第三项经文化部批准增设的戏剧类考级项目。该项目将上海作为试点,随后逐步推向全国。昨天是上海语言工作者协会面向社会开考的第一天,来自全市的大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行业人士共计200多位报名者参加了首次考试。
昨天一大早,位于愚园路的考点内已是人头攒动。考场设在教育学院的5层楼内,把门的大叔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嗓音浑厚有力,让人不禁寻思也许是哪位幕后播音现身考场。整个考核由低到高共分10级,考生们在楼内忙碌穿梭,“阿姨你走错(考场)了!”报考一、二级的小学生热情地引路,那些在楼外陪考等候的家长,其数量超出想象。
文化部之所以批准朗诵水平等级考试,旨在增进全社会的母语认同和母语自尊。“我们的大中小学目前过于注重英文读写,母语阅读反而不被重视。”市语协副会长孙晓先告诉记者,文化部特批了36位考官担任评审,“考级之前,这些考官参看过一个学生朗诵比赛,普遍认为水准不高。那些还是从各个学校百里挑一出来的,可朗诵起来拿腔拿调的。这次有不少教师前来报考,很希望他们能够以自身的提高带动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与理解。”
据了解,市语协于2006年成立了由秦怡、陈醇等艺术家任顾问,印海蓉等一大批配音演员、播音员以及专家学者等30多人组成的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研制了《朗诵水平等级考试大纲》。考试全面考察应试者的语言基本功和声音条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在朗诵过程中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个性特色。考试的朗诵作品篇目由专家委员会统一确定,并根据朗诵水平的等级区分、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组。比如,一、二级的考核针对10岁以下的小学生,只需要朗诵现代文、讲故事以及诵读小诗歌。十级的考试则需要背诵文言文、诗歌以及现代文。
“在朗诵中提高欣赏能力,通过朗诵艺术提升人文修养,对作品再认识。”孙晓先说她很欣慰看到很多家长送孩子来考,而大学生也积极报名。据介绍,该项考试每年1月和7月各考一次,将陆续推广到全国开展。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