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百姓的奥运热情并没有减弱,今年的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1周年的纪念日,各种纪念活动也相继展开。其中,国际奥委会驻北京首席代表李红撰写的《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将与读者见面。书中,李红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日子里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李红的办公室对她进行采访。尽管北京奥运会闭幕已经接近1年时间了,但李红尚在工作状态,中文、英文、法文在不间断的电话中转换;助理抱着厚厚的资料忙碌地进进出出,而墙壁上一幅幅各国奥运会的宣传画和无处不在的五环标志,让记者感到她的奥运之路远未结束。
“北京奥运会是迄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李红穿梭奔忙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之间,工作长达五年多。她将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讲述北京奥运会走向成功的故事。奥林匹克有千百种不同的故事,李红的故事将为奥林匹克历史增添新的精彩。”这是萨马兰奇先生为《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所写的序言,而接受采访时,李红披露了这个序言中的小花絮。“萨马兰奇先生欣然接受了为我作序的邀请。出于谦虚,我在书中写道:‘北京奥运会可能是迄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而萨马兰奇先生只给我的作品修改了一处,就是将‘可能’两个字删去,并告诉我,北京奥运会是迄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没有任何疑问。”
对于写书的经历,李红用了“隔行如隔山”五个字来形容,表示自己险些放弃写书计划。她说:“大家对奥运会的印象大多是运动员的成功与失败,各项赛事中他们的精彩表现,而奥运会幕后的故事鲜为人知,作为一个奥运的亲身经历者,包括海博格等在内的奥执委以及身边的朋友都希望我能将这些故事告诉给大家。因此,在奥运结束后,我开始构思这本书。我不是作家,在写书时深刻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含义。开始我想以‘大事件’的叙述方式来写,但发现那会让作品成为一盘散沙,虽各自成章,却无法串联在一起;我又改为按时间顺序去写,结果成了流水账……我都想放弃写书的计划了。最终在出版社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既串联起我主持的国际奥委会北京2008代表处的工作,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一举两得。中国人探索奥林匹克之路的历程极其丰富,我的作品只是个人的点滴经历,读者如果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认知奥运文明、启迪人生路径、注入精神激励等文化启示,我就感到欣慰了。”
作为出生在天津的成功女性,李红在作品中不惜笔墨,在第三章《成长步履》中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她说:“第一次讨论书的创意,是在五大道的一幢小楼。离那里不远,是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故居所在地。张伯苓是叩开奥林匹克大门的中国奥运第一人,我则是走进国际奥委会高级行政管理层的第一个中国人。这看似偶然的巧合,让我感到这本书的历史承载。7岁那年,我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开始跑步锻炼,东风里的家是起点,水滴是终点(当时的水滴还是一片稻田),每天至少三公里的路程,从小学坚持到高中毕业。那时我所在的天津一中的操场算是最好的了,能在操场上跑步对我来说就是最直接的锻炼方式。对体育的执著成为我起跳的助力。奥运期间,我陪同国际奥委会官员到天津视察水滴体育场,并骄傲地告诉他,天津就是我的家乡。视察间隙,我甚至让他陪我去天津一中走访。为了不打扰孩子们上课,我们只是围着学校走了一圈,没有去惊动校方。我之所以将对家乡的怀念写在书中,是因为天津是我事业成功的起跳点。我希望将新书的首发式安排在天津举办,让家乡的读者最早看到我的作品。”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