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上的女明星。(左起梁咏琪、许茹芸、杨采妮、李心洁)
7月22日,第二十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序幕,共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参展商,其中有内地30家出版单位参展,书展将持续到7月28日。对于香港人来说,全家老小逛书展与去工展会、电脑展一样,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性动作。二十年来,左手商业右手文化,香港书展在抵抗与赞同之声中,逐渐成为影响香港人阅读趣味的重要力量。看起来,香港书展正在完成一次从生意到文化的飞跃。但是,因此就期待改变香港人不爱阅读的状况,是有些过于乐观的愿望。
商业味重于书香气
秀场与展场之争
第二十届香港书展开幕前夕,一批由少女模特儿拍摄的喷血写真集将要亮相书展的消息引发风波,数以万计的网民对此表达了不满,谴责这些以卖弄身材为焦点的写真集过于低俗,有损香港书展推动的阅读风气。事实上,“靓模写真集”并非是首次出现在香港书展上,近几届书展都会冒出少量几本。回顾香港书展二十年的发展,以明星、模特为噱头招徕人气,这种宣传手段自1990年首届香港书展早已有之,首次接手香港书展的香港贸发局秉着“像做珠宝展一样做书展”的思路,请来明星大力宣传,那一年新当选的香港小姐袁咏仪和明星萧芳芳都应邀出现在现场。
明星带头看书写书,倡导阅读氛围成为此后很多年香港书展的一个营销措施。十多年里,Twins、刘德华、陈豪等几乎所有能想得起的明星都受邀来过书展,他们在书展里亮亮相,逛逛书摊,为书展剪彩,或者如李心洁、许茹芸、杨采妮等出版自己的“小黄花”绘本集......吸引了大量追星族,书展人气也因此高涨。
但是随着香港书展本身的号召效应出来后,请明星宣传的做法逐渐受到诟病。因为每年来书展的人数与日俱增,几十万的人流量让如何维持书展现场秩序变得非常重要。而每一次明星在书展现场搞活动,都会吸引来大量的追星族,主办方也会安排大量保安,设置长长的围栏,场内交通被堵塞,秩序混乱。
文化名家代替娱乐明星
产业化增添文化内容
2005年以前,香港书展给人的印象总是商业气味有余,而书香气不足,完全就是一门生意。媒体报道也多着眼于参展的明星,场内拥堵的追星族,读者对休闲娱乐读物的青睐。为了改变这一形象,2005年香港贸发局新任总裁林天福向展览部提出,过去香港书展光是注重商业结果,完全产业化而没有文化内容,以后应增添文化内容,让两者并重。
2005年,台湾作家龙应台、南方朔,内地作家苏童、香港作家陈冠中等5人来到书展现场,分别与读者见面和演讲,共有两千多人前往听取名家的讲演,破历年书展纪录。2006年,香港书展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金庸、倪匡、余华、刘心武、虹影、苏伟贞、初安民、小思等一批名家,代替以往的娱乐明星,成为当年书展上最耀眼的明星。而2007年、2008年书展也分别推出180多项文化活动。
[NextPage]
逛书展还是行仪式
香港人更爱读书了?
看起来,香港书展正在完成一次从生意到文化的飞跃。但是,因此就期待改变香港人不爱阅读的状况,是有些过于乐观的愿望。“香港人的购书频率并不高,书展没有太明显促进香港人阅读欲望的作用,但它至少让书变得可见了。”梁文道在香港凤凰卫视做一档叫《开卷八分钟》的电视节目,对香港人的读书习惯有长期的观察。
香港书展虽然有亚洲最大书展、世界上参加读者最多的书展等多种美誉,但香港本地的文化和出版人对于香港书展的心情其实是复杂的。因为书展人数看着年年上升,但可能反衬出的恰恰是社会阅读习惯的日益淡薄。愤激的专栏作家把香港人去书展比喻成去新年花墟:是平时不做的事情,一种仪式。“他们在书展买三四本书,于是一年就读那三四本书”。
本次香港书展提出了“多元与创意”的主题。近十几年来,随着香港社会的一些变化,香港人的阅读广度也在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想法开始变得多元化。比如说,以三四十岁为代表的香港老一代人,在阅读物的选择上,比较关注的还是物质经济方面的东西。但是成长起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是香港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转变,很难像父辈一样一帆风顺地念完书后再找工作往上爬。社会变动多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就变得多元化了,读书的口味也就多元化了。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