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一天,为期20天的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好落下帷幕。4月18日下午,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短片大赛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颁奖典礼。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几十位同学捧走了全部50个奖项的奖杯。今年的短片大赛在反盗版环节上加重奖励力度,共设置了28个奖项。
本届短片大赛,北京师范大学高宁获得一等奖的《张静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女孩与音乐为伴的成长得出结论:“美好的东西不可能是廉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淑芳获得特等奖的《走,看电影去》,在1分钟里形象地表现了几代人的看电影方式,指出“任盗版横行,若干年后,电影将作为一种消亡的艺术进入博物馆”。此外还有《正版,盗版》、《全民公敌》、《为正版付钱》、《真伪光盘之战》、《全民动员反盗版》、《月食》等作品,同一题材,不同视角,学子们纷纷以充满创造力的影像语言表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为电影节中最贴近大学生创作的一项活动,迄今已举办10届的短片大赛,今年继续高举“反盗版”大旗,连续第三年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面向全国大学生设立“爱电影、爱原创、尊重劳动创造”的公益短片竞赛,要求在时长1分钟的参赛短片中表达鲜明的反盗版主题。
“我需要你们的支持,正版需要我们的支持。”继成龙、施瓦辛格之后,国际篮球巨星姚明应邀出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公益短片大赛“反盗版”竞赛单元的形象代言人。电影节组委会希望通过姚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宣传普及保护电影版权、远离盗版的观念,坚决对盗版说“不”。
“当代大学生对盗版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版权保护战的最终胜败。”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左衡说。
近年来,盗版在大学校园里的泛滥令人担忧。一项在某高校校园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经常购买盗版制品的人占接受调查人的46.8%,而表示决不购买者仅占4.3%。至于购买盗版的原因,69.1%的学生表示是价格低廉,另有37.4%和31.7%的人选择盗版的原因分别是发行速度快、选择余地大。
就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11.5%的人认为盗版猖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群众没有形成购买正版的观念,在谈到利益危害时,74.8%的人选择了“影响版权所有者的利益”,43.9%的人认为“扰乱了经济秩序”。
凭借《反盗版公益广告——小狗篇》获得2007年的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公益片环节最佳创意奖的肖贝荻说:“很多我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使用过盗版。后来我认识到盗版的巨大危害,因此就制作了这部短片,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意识到使用盗版是违法的,会毁掉一个产业,而且最终吞下苦果的将是我们自己。”
“电影,也是一份用心良苦的答卷——尊重知识产权,抵制影视盗版”,这正是一部部参赛短片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没有对盗版行为的正面痛斥,只是希望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发大学生的换位思考,相信这比高喊口号更能发人深省。
“我是学计算机的,本身也做动漫设计,有时候看见自己很辛苦做出的创意被人抄袭了,心里特难受。这么想一下,我们也不应该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颁奖典礼上,一位参赛大学生由衷地说,“目前盗版的主要消费对象是中青年,到2020年,社会结构的主体人群就是我们这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中国反盗版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
“反盗版”环节首次进入2007年的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曾提出,“反盗版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民间,一旦所有消费者能够自觉维护知识产权,任何盗版就都没有了市场”。当时,柳斌杰指出,像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样的社会组织活动,也要站在维护社会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族创造力的立场上,形成民间保护知识产权的强大力量,“这会对我们反盗版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一品牌的号召力,在2009年的春天再次得到证明。今年短片大赛收录分别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作品达1008部,不仅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更创下全国同类赛事之最,已然成为中国国产电影最大的未来人才储备库。
说起反盗版的现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人们的打假意识已越来越强烈,而对于打击盗版,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态度。通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大学生们由被动观看电影到主动参与作品创作,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原创的理解,有利于大学生及社会增强反盗版的自觉意识。”
“打击盗版,法律手段必不可少,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消费者的反盗版意识,让同学们自觉抵制盗版产品,等它们没有市场了,盗版现象自然会在校园内销声匿迹。”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工作人员、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殷杰说。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