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胡晓明:世上学中文者必游之地

2009-03-30 10:27:57来源:文汇报     作者:

   

    学习中文的人,如果有一定值得要去看一看的地方,在这个地球上,除了祖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我的结论是:马来西亚。
   
    如果说语言是家,我们常常是身在家中而不觉有家的感觉。在马来西亚,你会强烈地感觉到汉语是文化生命赖以存在的家。
   
    这么说,是不是因为马来西亚说汉语学中文的人最多、中文已经是官方最重视的语言?或者马来西亚中文老师的工资最高、社会地位极受重视?或者,学中文在那里就业的出路最好?
   
    不是的。那里甚至是一个不鼓励学中文的地方。
   
    我也不是第一次去马来西亚,就得出了这个结论。相反,过去的我根本看不起东南亚的中文。两年前,我第一次参观马六甲的一所华文中学时,学生赠送我一份有他们自己中文文章的校刊。我并没有看,离开新加坡时将它弃之于宾馆。后来当我知道了一点点华教的历史,至今为这一无知浅薄的行为而深感悔恨。
   
    学中文的人一定要知道中文的历史。中文的历史,不仅在中国,更是汉字文化圈的历史。尤其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史,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有如此悲情的华文史。
   
    后来,在吉隆坡,在马六甲,我看见的每一个华人,都似我失散多年的父老乡亲,这是因为我深深知晓了:在他们迁移失散的历史年轮中,极富于民族文化生命漂泊之感。不夸张地说,190年来的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完全是一部华人伤心史与抗争史,是一部中华语文曲而求生的心史,是数百年来整个东亚南亚去中国化的潮流中,守护中华文化之灵魂家园的痛史,总之,是花果飘零之后的灵根再植,近两个世纪间充满了民族历史与人生可歌可泣的悲情命运。
   
    请来看看这一痛史中的以下几个关键词:
   
    私塾:1819年在槟城开设的五福书院,今年将迎来它190年的诞辰。五福书院以及稍后的新加坡崇文阁和萃英书院,堪称新马地区最早最具规模的私塾,是中华文化教育先行的理念的见证。
   
    改制:1948-1955年,英殖民地政府在中学“改制”,即将各母语教育学校改变为英文教育学校。马来半岛70所华文中学,除三所改制之外,其余仍保持为华文中学。
   
    独中:1960年,国会通过规定:只许有两种中学,即“全部津贴中学”,与“独立中学”,停止对所有不接受改制的学校的津贴,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六十年马来西亚完全由民间经营的“独中”传奇历史,创造了海外教育史上,少数民族为保护本民族文化而独立支撑教育事业的一大奇迹。
   
    林连玉:1961年褫夺了反对改制的教总主席林连玉公民权,并取消其教师注册证。1962年驱逐了反对改制的严元璋博士出境,永远禁止进入马来西亚联邦。
   
    集会用语事件:1984年规定“华小校长在一切学校集会上须用国语(马来西亚语)发言”。激起强烈谴责与抗议行动,一个月后此项通令被迫撤销。
   
    八七抗争:1987年教育局委派不懂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行政高职,引发华校罢课风潮及随后而来的逮捕领袖、关闭报馆等镇压行动。
   
    小学新课程事件:1981年以新课程为名,规定除语文外的所有小学课本均必须用马来语编写;规定音乐课必须50%是马来歌曲,另外50%是马来歌曲翻译的华文歌。引发强烈抗争。
   
    ………
   
    这只是近两百年历史中几朵醒目的浪花。往历史深处看,一草一木,皆有悲情。
   
    2007年10月17日,我在吉隆坡参观著名的陈氏书院,恰遇书院对面的中华工商会大楼上拉起一巨大的白色横幅:抗议政府将白沙小学强行动迁,横幅上有每天翻动的日历,表明坚守的决心与行动的记录。我去的那天,日历已经翻到了二千三百六十多天了。噢,这才是世界上最牛钉子户!指给我看这个横幅的是书院秘书陈先生,他说:“迁到没有华人子弟的地方,其实就是要抹掉这个学校。”“山可以陷下去,股市可以跌下去,但是政府不答应,这个横幅就永远不会摘下来!”
   
    我问他:“为什么你们这样坚持华文?”
   
    他睁大眼睛说:“中华语文,就是我们这些人的生命的根!没有它,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么!”
   
    他的回答当时使我震撼。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时,他的那番话音还在我的耳边回响。语文是我们存在的家,汉语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话,我几十年教书写作,不知说了多少,写了多少,我忽然想到被自己弃于宾馆里的学生习作。看来,我并没有真正弄懂那些话。直到那天,我忽然对“中文”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2009年,我在杨剑辉先生的促成下,接受了马六甲讲学的任务,再次来到吉隆坡,我欣慰地看到,那条横幅终于摘下了,政府终于答应了华校方面的要求,不再动迁校址,一个有60年历史的华小保住了。
   
    不仅如此,马来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去年五月,马总理巴达维宣布在第九五计划内,马所有国民小学将开设中文课程。在压倒多数的国民小学引进华文课程,将意味华文进入马主流社会,其意义不同凡响。
   
    目前,马来西亚仍保存着一千二百多所华文小学、六十所华文独立中学,及三所由社会长期资助的华文高等学府,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而华文小学目前将近6万名及不断增加中的非华裔学生就读情况,足以证明这个教育体系的素质及有效性。
   
    华文已成为马新闻媒体的主要语言之一。我们在吉隆坡一下飞机,就可以在机场的电子显示屏上看见中文的讯息发布,可以很亲切地听到华语广播航班抵离消息;我们在马来西亚大中城市及小镇的报刊亭,可以看到数十种中文报刊杂志,我们从酒店的电视里,也很容易看到国家电视台的华文新闻,Astro卫星电视设有多个华语频道;我们在吉隆坡大街上的广告里,还看见了播放华语影片的预告,多年来,全马多个华人文化团体经年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在马不乏其人。这些传媒、组织和学者对华文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在马六甲喝咖啡的日子,就像在家里一样亲切。而马来西亚的咖啡,其实有一种本真的苦味,这是要懂得从苦中回甘才能体会到的香甜。噢,这不正是马来西亚之所以成为“世上学中文的人必去的一个地方”的重要理由么?
   
    我讲演的那天,二百多华人坐在有一百年历史的培风中学大礼堂听讲。我讲到,近一千年的汉字文化圈,当初创造了何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接下来的亚洲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去中国化”的历史。无怪乎近代的文化哲人,极富于云天苍凉、广陵散绝之悲感。而当今的文化格局,可以告慰先人的是,近几个世纪以还“去中国化”的痛史,可能正在发生变化,一个新的文化契机正在出现。讲演结束时,我不禁唱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红豆曲》,向每一位中华文化价值的实践者、坚守者、传播者,表达了我最深切的敬意。令我惊奇的是,我一边唱,听众一边打着节拍,齐声相和。呵,南洋海滨古城,蕉风椰影之夜,在千年相传古老的相思乡曲里,一起沉浸于浓浓文化怀乡之情。

  (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