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城之恋》先后被拍成电影、改编为话剧和舞台剧之后,36集的电视剧版《倾城之恋》在央视播出了。剧集播出一半,关于它的话题也逐渐热闹起来,电视剧有没有张爱玲的味道,成为讨论最多的焦点。
对此我的看法是,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电视剧必须在保证其通俗性的前提下,再去考虑体现原著精髓的问题。对于“张迷”来说,想寻找张爱玲的影子,还需要耐心等待。而对更多观众而言,《倾城之恋》不失为一部具备较强可看性的言情剧,尽管前几集看上去有点琼瑶的味道。
原著“扩容”二十倍
张爱玲写爱情,苍凉是苍凉到骨头里,浪漫也是浪漫到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两万多字的《倾城之恋》原著,差不多有一半篇幅是在调情,但如果电视剧一味也只学着原著去玩情调,恐怕拍3集就该结束了。
编剧邹静之对原著进行了浩大的“扩容”工程,剧本字数达到了40余万。于是,很容易理解电视剧开局看上去怎么有点像宅门戏了。两大家族的明争暗斗,一摊子鸡毛蒜皮,的确有得可说。另外,宅门戏至今盛行不衰,编剧这么处理,在吸引眼球方面也最具有“安全保障”。白流苏嫁给了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唐一元,不但要应付丈夫的风流韵事,还要强撑门面扮贤惠媳妇,这也是现代女性观众消费电视剧的一大动力——痛骂男人的不争气,嗟叹女人的不容易。一部电视剧能引起这种效果,差不多便成功一半了。
多“爱”少“利”更煽情
况且,电视剧里还有一个与白流苏精神气质非常接近的演员陈数。在电视剧《暗算》、话剧《日出》里有过精彩表演的陈数,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史上最美白流苏”。如果观众因为该剧“张爱玲味”不够足而感到有所失落的话,陈数的表演或许会成为促使人看下去的理由。
把《倾城之恋》搬上荧屏成功与否,和白流苏塑造得成功与否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审视女性内心与表现女性情感之细腻和复杂方面,《倾城之恋》做得很到位。在电视剧中,白流苏更多地具备了女性的悲悯和忍让情怀,更像大家闺秀,性格和气质与原著相比,有了让人怜惜的感觉。而电视剧中的范柳原由富家子弟变成落魄文艺青年,也让白、范之间的情感多了“爱”而少了“利”,更具戏剧冲突和煽情效果。原著中带有妥协和迁就的调情,越是美好浪漫越让人感到苍凉,而电视剧中白流苏在陷入爱情时所体现出来的盲目和冲动,冲淡了原著中白流苏对人生惯有的冰冷态度,也算是赋予了人物温暖的形象。
(编辑: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