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应从明代中晚期算起?
日前,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德威、卫斯理学院魏爱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胡志德,英国牛津大学的司马懿,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王宏志等,中国台湾的王瑷玲、戴景贤、李奭学、廖肇亨、严志雄,中国香港的陈建华,中国大陆的范伯群、郭延礼、黄霖、袁进等海内外名学者三十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提交了36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涉及领域之宽泛、提出的问题之前沿,彰显出他们在近代文学史观的重新梳理和文学史建构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正如王德威教授评价的那样:“这是一次震撼教育,让我们感到近代文学研究大有可为。”以往近代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和民初这个时段,此次会议谈论的范围则跨越明代中晚期至上世纪40年代长达三四百年的历史。另外,鲁迅、周作人等现代作家也得到近代的关照。与会者认为,此次会议对当前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与会学者就近代文学领域的“近代性”和“现代性”、新和旧、中国传统和西方影响等问题给予了别开生面的阐释。黄霖以大量“小说话”史料为依据,提醒我们五四前后所谓“旧派”小说家的文艺观不容忽视。王德威率先发出“近代有多现代?”的声音,王瑷玲随后提出“明清有多近代?”的构想,这将成为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后的又一关键词。会议还展示了海外学者们在近代文学翻译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欧美、东南亚和港台学者对于文化文学想象的研究,而韩国和日本学者注重近代文学资本和文学传统在东亚领域的流传,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