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长诗《大地夯歌——谨以此诗为中国工农红军将士铸碑》研讨会于9月19日在延安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联合《延安文学》编辑部、志丹县文联、志丹县公安局、延安武警支队共同主办,是该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这次研讨会打破了常规形式,把研讨会开成一场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放式教学活动,平常文学会议上坐冷板凳的研究生们成为会议发言的主角,与诗人本人、评论家、老师们形成热烈互动,共同讨论。
王久辛是位极具艺术才华与社会责任感的军旅诗人,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尤善于创作抒情长诗,先后创作出的《狂雪》、《钢铁门牙》、《肉搏的大雨》、《蓝月上的黑石桥》、《致大海》、《柠檬色》等抒情长诗在诗坛产生强烈反响,形成了“王久辛诗歌创作现象”。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大气沉宏,激情昂扬,表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这次研讨的长诗《大地夯歌——谨以此诗为中国工农红军将士铸碑》,曾刊于《解放军文艺》2007年第8期,长达1800多行。此诗以其厚实凝重之笔,塑造了一系列的长征事迹和英雄谱像,深度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整首诗歌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感情铿锵激越,充满凛然正气。《大地夯歌》公开发表后,延安大学师生出现了长时间热议现象。
这次研讨会上,延安大学的研究生们从多个角度切入,对《大地夯歌》与王久辛诗歌的整体美学特征进行了认真研讨。同学们普遍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环境中,诗人激活尘封的历史,书写“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性历史,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地夯歌》与常见的颂诗所不同的是,诗人一直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进行追问与反思,诗人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而这种精神弥足珍贵。同学们认为,王久辛是位具有英雄主义情结与史诗情结的诗人,也是位很好地继承着我国现当代长诗创作经验的诗人,他很好地继承了贺敬之、艾青、郭小川等的诗歌创作传统,又吸收着国外诗歌的有效营养。从我国当代抒情诗的流变角度来看,王久辛的诗歌不单是抒发激扬的情感,更富有冷静的思索;在技术手法上既有热抒情,也有冷抒情,创作手法更为丰富与灵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政治抒情诗”的“新抒情诗”。同学们还认为,诗人不能仅仅深入自身的内心世界,更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诗人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只有为人民鼓与呼,人民才会欢迎他!
在研讨会上,马海平副校长代表延安大学聘请王久辛为兼职教授,颁发了聘任证书。王久辛说:“长征的落脚点就在延安,在延安大学举办我的长诗《大地夯歌》研讨会,这也是我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我非常看重延安大学,因为这个校园里曾诞生了我国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群体。我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要更自觉地关注历史、关注人民的基本生存状态,自觉地为人民歌唱。”
研讨会的策划者之一、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教授说:“延安大学本身就是革命文艺的亲历者,我国当代文学艺术界的众多优秀分子都曾在延安大学工作过、学习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为人民而写作的诗人、作家,为推动我国文艺的健康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
著名作家、上海《文学报》总编陈歆耕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报》评论中心主任石一宁先生,著名作家、《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主编徐红女士,陕西作家谷溪、阎安、张春生、刘江、成路、孙文珍、宗霆锋,以及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等六十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期间,《文学报》总编陈歆耕、《文艺报》评论中心主任石一宁、《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主编徐红、著名诗人王久辛还为文学院师生作了精彩的“当下文学漫谈”报告。
(实习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