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铁凝作品中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2008-11-28 13:58:36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在被问及文学的功能时,铁凝曾说:“我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样子?是对人类大的体贴和爱。”铁凝始终思索着女性自我超越的途径与方法,并试图寻找拯救女性的方式。因此铁凝在经历了对女性美好生命的讴歌和对女性灵魂的审视之后,最终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试图通过对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寻和思考生发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渴望获得自尊,渴望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渴望能与男性一样扮演重要角色。从《大浴女》、《永远有多远》等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她强调的是女性在男权环境下内心世界的重建。
  
    《大浴女》中的尹小荃是女性情感世界中自私怯懦和狭隘的象征,她成为女性建构完美心灵世界的障碍。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尹小荃找到了一座象征宽容博大和爱心的心灵花园:“从前她以为她的心只像一颗拳头那么大,现在她才知道她错了,她的心房幽深宽广无边无际。她拉着她的手往心房深处走,一路上到处是花和花香,她终于走进了她内心深处的花园,她才知道她心中的花园是这样。这儿青草碧绿泉眼丰沛,花枝摇曳溪水欢腾。白云轻擦着池水飘扬,鸟儿在云间鸣叫……”尹小荃在精神世界的无限满足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栖息着美和善的人性深处的花园,隐喻着女性对于自我人性认知的深入以及自我人格的完善。由此可见,铁凝为女性找到的自我解放之路既不是被男性拯救,也不是拯救男性,而是自我拯救。与《永远有多远》中对白大省善良而富于牺牲精神品质的倡导相呼应,铁凝在她的作品中创造着一种诗化的精神境地,她寄予希望的不仅是女性成长,更是整个人类成长发展过程的净化。

    小说《永远有多远》是以北京驸马胡同为背景讲述的一个仁义得令人辛酸的善良女人真诚地面对生活,却遭受许多生活磨难和挫折的故事。主人公白大省是北京胡同长大的女孩,她从小就得到大家仁义善良的评价,“她几乎在谦让所有人”——姥姥一生几乎都没给过她好脸色,可留在她心中的却是姥姥一万个好;她对弟弟白大鸣如同母鸡保护鸡雏一般,为弟弟“生下来不长时间就得了百日咳;两岁的时候让一粒榆皮豆卡住了嗓子,差点憋死;三岁就作了小肠疝气手术……”而自己是个健康人感到内疚;对她的第一个恋人——大学同学郭宏,白大省也可谓真诚以待,她“把伺候郭宏当成是最大的乐事”。而且多年以后当郭宏抱着他和别人生的孩子跪在白大省脚下时,白大省依然如故地奉献着自己的仁义,接纳了郭宏。可以说,白大省的仁义和善,她的吃亏让人,她的热情包括那些笨拙却又无伤大雅的小计谋,都将北京胡同的“纯洁和正派”表现得淋漓尽致。

    《安德烈的晚上》中的主人公安德烈也是铁凝小说中人性至善的一个。安德烈出生于一个浪漫主义的政治激情时代,他善良敦厚、淳朴顺从、含辛隐忍,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普通市民的诸多美好品质。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表妹“无论如何都更像是他的妹妹而不像他的恋人”,但是“出于对这女孩的怜惜”,安德烈还是接受了表妹,娶她为妻,并且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照顾患病的妻女。安德烈和同厂女工姚秀芬二十年面对面相知相守,却一直保持着异性之间的兄妹之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在迫近的距离内,默默地“伸向不知去处的远方”。

    铁凝的中短篇小说大多以善良的好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因此在其作品序列中,对至善人性的追寻、对传统美德的颂扬可以成为领会其小说寓意的一条线索。而这条线索又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缺失性,通常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和忧伤之下。正如白大省固然是善良的化身,但这种“善良”却并非出自她的本意——在她心目中像“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才是完美的,她之所以没能改变仅仅由于自己懦弱和缺乏主见的性格。因此作家在评论白大省时说:“她更像北京的一个死角,死角里一团温暖而略显悲凉的物质,一缕硕果仅存的精神。”而在安德烈身上,善良敦厚的美好人性固然值得赞美,但父母的意志、单一的理想、简单重复的机械劳作完全钝化了他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意志。安德烈对纤弱、苍白的表妹有的只是道义上的怜悯,却丝毫觅不到爱的冲动和体验。对此,铁凝以一个女性作家对男性内心的深刻体察,把眼前这个“老爱半张着嘴”对一切都不知所措的表妹与安德烈的真正的两性体验作了富有诗性的对照,别具匠心地把安德烈的性爱联想召唤到纺织厂女工们刚刚使用过的作为男女轮流使用的那间浴室。在这个特殊的空间,我们洞察到一个男人最真实的生命躁动和情感流泻;也只有在这里,安德烈才能尽情感受充溢着的“女人体味儿”,其感受还可以细微到从女工遗忘的黑色发卡缠绞一丝纤细的长发上引起体内“从未有过的冲动”。在此种意义上,《安德烈的晚上》绝非仅在道德伦理层面上演绎爱情的悲欢,而是在人性之于文化整合的挤压与突围中揭示身处文化重负之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指向。诚如一些评论家所说,“恶”是二十世纪文学最重要的母题。而与恶的母题相伴而生的,是罪、阴冷、恐惧、变异、绝望、死……它们的存在最终勾销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希望。对此,铁凝曾表示:“我们可以坦诚地表达对生活的不满,但我们不应对生活的神圣背过脸去。我主张小说倡导善的力量,给人灵魂以提升,对人生和世界永葆信心和爱。”于是,铁凝小说中对人性中“善”的呵护与守候成为她作品中难能可贵的亮色和希望所在。

    透过铁凝的小说文本我们看到,铁凝内心的批判意识和作品中再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没有那种剑拔弩张、金刚怒目式的锋芒。相反,它是温和的理性的。小说自始至终有一股人类情怀、理性精神在支撑着作家的主观命意。所以,仔细读来,总是能够在其中不期然地发现一些坚强的东西——用铁凝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这个不变的核心使铁凝摆脱了二十世纪以来绝望、晦暗的精神图景,而是不忘在生活的碾压中倾听生命中可能残存的微弱的希望之音。就像《玫瑰门》的结尾,那个硕大的女婴,终于“靠了她对母亲的毁坏”来到人世;而尹小荃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心灵之旅,终于找到了象征爱和温情的花园。来之不易的希望是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积攒下来的欢乐——而这也构成了铁凝小说反抗绝望的不变底色。在性爱、权力、文明的实景或背景中对旧有的以男性为主体的两性秩序、两性关系做出了质疑与解构。同时铁凝以她自己的睿智以及女人特有的细致直面世界,为建构一个女性独立自主、两性平等共存对应互补的秩序做着自己的努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