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志峰
网友评华语世界文盲,余秋雨郭敬明于丹入选,余秋雨在榜单中意外登顶,成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余秋雨进入“文盲”行列的理由是,空追求文采,无病呻吟而没有真情实感,“不是作家是书商”。余秋雨为南京钟山所作碑文,也成为他名列“文盲”的证据。有网友称:失掉一个文人应有的关注民生之心,等于自掘坟墓。心盲了,堆砌再多的辞藻也是枉然。
近年来,余秋雨遭恶搞多矣,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将“华语世界第一文盲”的帽子加诸一位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的学者、文学家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是当前某些网友的无聊无知,更是文化的沦丧。
现在,请让我们拿文化的这个定义对余秋雨做一番考量吧。“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余秋雨其人其文,何尝不是如此?当今社会,不正处在一个“空追求文采”的时代吗?假话套话大行其道,一个比一个说得漂亮、说得堂皇,而真话实话早已没了立锥之地。余秋雨“无病呻吟而没有真情实感”,岂非正是人类生活尤其是国人生活的真实反映?
余秋雨最为人诟病者无非两件事:一曰“秋雨含泪”,一曰“钟山碑文”。实际上,此两者在“大失人心”的同时却“大得官心”。当今社会,到底是民重要,还是官重要呢?恐怕略有常识的人都心知肚明。得罪再多的老百姓,只要能讨得官爷之欢心,便是值得的。也许正因在此等关键问题上头脑清醒,秋雨先生才得获“大师”称号且风生水起财源滚滚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这才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这才是真正有文化的表现呀。
有人感叹说:古时杜甫为未能救人民于苦难而“泪满襟”,今有余秋雨为钱财曝光而上电视;古时有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今有余秋雨见“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而叹“经典”。这叫什么话呢,唐朝根本没有电视,诗圣又怎会有机会上电视曝光?斥资若干搬迁若干移民若干,本属当今之时代特色,此景只应现在有、古时哪得几回闻,陆游未曾躬逢盛世,又怎么能理解“拆迁移民”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豪迈呢?拿杜甫和陆游来菲薄余秋雨,应系文化盲之所为也。
窃以为,不管是何种诬蔑和恶搞,即使恶毒如“华语世界第一文盲”者,均无损余秋雨之成就。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