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开复:不想再管人,只想做青年导师

2009-09-11 13:02:04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作者:王小乔 陈新焱

  李开复似乎天生有种调动舆论热情的能力。他以科学家的理性和精准设计着自己的人生程序,并保证在每一次方向调整时都能让人大吃一惊。他的形象也像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从科学家到令人艳羡的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最后定格的是一个青年创业导师形象。
  
  时隔四年,李开复又一次因辞职而成为公众焦点。
  
  9月7日上午,清华科技园最豪华的会所“启迪俱乐部”,曾经的谷歌中国新闻发布会场之一,涌进了一百多名记者,等待着李开复宣布他的新去向。同一天下午,谷歌中国的新管理团队——刘允和杨文洛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亮相时,只剩下了关注互联网行业的记者。在这转换之间,有人评价说,谷歌的偶像时代结束了。
  
  李开复过去20年中曾服务过四家公司——苹果、SGI、微软、Google,其中每一家公司都声名显赫,万人瞩目。但真正令他关注度飙升的事,可能要数四年前微软和谷歌那场因他而起的著名诉讼了。

  几乎没有哪个华人职业经理人能与他的“影响力”抗衡,这不仅是那些最酷的跨国公司所带给他的光环所致,更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更明白如何获取“最大化的影响力”——这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二时就确立的人生信条。
  
  自10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在用行动告诉大家,别把他仅仅当作职业经理人。10年来,他做了至少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5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大学生们热情地给他写信,称他为“开复老师”,把他作为人生导师。
  
  现在,他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如何热爱这个“青年导师”的形象,以至于他竟要舍弃谷歌的光环和高薪厚禄。
  
  依然是招牌的微笑、儒雅的举止,但现在的李开复已经摆脱了外企职业经理人的束缚,可以更主动更高调地接触媒体、宣传自己——
  
  他的新书《世界因你而不同》赶在发布会前印出了200本限量版,每本书成本达80元;离职消息公布后的第三天,他邀请到了一百多家媒体参加发布会,还提前做了若干个专访;宣布离职的当天,他的新浪微博频繁更新,写的是谷歌员工回忆他的趣事——另一个不太为公众了解的李开复。
  
  这些,都让人对李开复那个听起来很玄的新东西更感兴趣。
  
  那是个全新的“天使投资”公司、创新产业平台。公司会招聘大约110名李开复认为最佳的创业者、工程师、创业团队人员,从他们的创意中筛选20个组建项目,投入资金进行不超过9个月的孵化,最后PK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独立运营直到上市。在李的规划中,未来五年的投资总额将达到8亿元,它叫做“创新工场”。
  
  这一切,恰好延续了他过去十年职场之外的事业,用的是他在谷歌时20%的自由时间。
  
  “我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我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在苹果、微软、Google学到的创新、管理和企业文化。”他现在有机会在“创新工场”这个新事物中将这两者结为一体。
  
  9月7日的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用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做了结尾,“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罗伯特·弗罗斯的诗《未选择的路》)
  
  病床上的奇想
  
  李开复不是因为谷歌的增长放缓而离开,但也不完全是因为那个新东西而离开。
  
  这个新奇并值得期待的新东西,是今年6月份李开复躺在病床上等着做手术时琢磨出来的。那时,李开复已经向Google的CEO施密特口头提出了辞职,当时的四年合约已满。Google的高管希望他回去好好考虑,并给予巨额股票期权的承诺。
  
  根据李开复的回忆,他辞职的念头,是更早在去年年中产生的。“Google已经足够伟大,如果给我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负责人去换,我都不会去,我只是需要去做些自己的事情,而且谷歌中国已经相对平稳了。”

[NextPage]
  
  在李开复公开的博文《再见,谷歌》中,他是这样写的:“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
  
  他是想要离开职业经理人这个角色了。
  
  “如果非要说谷歌中国有什么变化让我不再眷恋了,那就是他变大了,这不是谷歌的问题,而是我发现自己永远在创业时最有激情最快乐,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的时候,而现在我的兴奋度会降低。”李开复这样解释道。
  
  念头有了之后,李开复否定了创业的想法,因为太累,而且他的知名度太大,失败了压力也大;他也拿到过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后来因为金融危机泡汤,而且太太也不是特别看好。
  
  直到“创新工场”的想法蹦出来,太太马上就说——“这适合你”,多年的朋友、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是比较早听到这个想法的,也很兴奋,后来还成为投资人之一。
  
  和郭同样兴奋的是“华裔投资第一人”、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他随即成为投资牵头人,其后陆续有9个投资人加入,其中包括联想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
  
  但当时恰好出了谷歌“涉黄门”事件,李开复只有先解决好此事,因此辞职推到了今年8月。

  “他变成了公众人物”
  
  在李开复2008年决定不再续约之前,他的一位挚友和同事、原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郭去疾就曾经建议他离开去创业。
  
  之所以建议老板去创业,郭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解释说,开复做了那么多年,在业界和公众已经很有影响力,不管个人积累、声望还是资源都成熟了,可以出来做自己的事业。
  
  提出类似建议的不止郭去疾一人,知名IT评论人洪波也在博客上说,曾在一次长谈中建议李开复离开谷歌,他甚至觉得李开复最适合做的事应该是去办一所大学。
  
  李开复的确做过这样的尝试,2000年左右,他计划在中国办一所私立大学,甚至有人同意拿出16亿元投资,但努力到2004年,这个计划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而夭折。“外籍人士不能办私立大学。”这是李开复给洪波提供的一个最现实的解释。
  
  当时的李开复是微软全球副总裁,从.net(微软曾经的一个互联网计划)到msn搜索到语音识别,辗转负责过好几个部门。但就在同一时期,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国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他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是,1999年他的一次演讲结束后,从听众中传来了一个奇特的问题——“开复我想像你一样管人,管人很过瘾吧?”当时,李开复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做的是少量面向工科生的演讲,第一次听到文科生的这种逻辑,他觉得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被正确地引导。

  于是,升迁回到微软总部后,李开复开始以个人身份给大学生写信——《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等系列,开始用email回答大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人生规划、价值观、大学四年怎么过等问题上。直到2004年有学生提议他创办网站,以方便更迅速地沟通,这就有了如今有50万注册用户的“我学网”的前身——“开复学生网”。
  
  1998年第一次回国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时,李开复更像一个科学家、技术天才。他关于“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博士论文十年前被《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以及他在苹果、SGI、微软的成功,导致他被很多软件专业学生奉为偶像。他也帮微软亚洲研究院延揽了百名优秀人才,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2000年到2005年的微软总部时期,尽管向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迸发,李开复毕竟不能经常回国做演讲,而且随着他的“开复学生网”用户暴涨、《给大学生的信》被热捧,总部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他们认为教育与微软的业务无关。[NextPage]
  
  直到2005年,李开复向施密特毛遂自荐加盟谷歌中国,从而引发了那场著名的IT巨头间的挖角诉讼,他开始为IT界以外的公众所熟知;也恰好是在那个阶段,李有了一个空档期,时任《大学生》杂志记者、现已加盟“创新工场”的王肇辉为他密集安排了全国32场大学巡回演讲,每天一场,场场爆满。甚至在西安电子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还设置了场外的同步视频。
  
  凑巧的是,那一次辞职之时,他也有一本新书发布——《做最好的自己》,销量过百万册。
  
  就是在那个时间段里,“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圈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王肇辉总结道。
  
  庞大的“开复学生”群
  
  既为一个软件工程师、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又为什么要费力打造一个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形象和个人品牌?他为什么要游走于这双重身份之间?
  
  李开复本人和熟悉他的人给出的答案非常一致,这来源于他父亲李天民的影响。李天民曾经是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抗战中民族复兴运动的积极分子、台湾第一届“立法委员”、近代史研究学者,他的夙愿就是儿女中能有人回到中国发挥作用,并且认为小儿子李开复是其中最适合的一个。

  而李开复本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立下了“最大的影响力”这一人生信条,直到目前,他都认为“此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不是最近几年在读大学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和理解他在其中的影响力。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自从他大一时看了李开复的《大学四年应该做什么》那封信后,整个大学生活就是对照着一步步去探索的。他也分析了身边的开复粉丝,基本上都是刚入学、有迷茫、又从来无人指点的。“我自己就是,父母忙着做生意没时间,老师说的又不能打动我。”“我学网”的前任站长王勇军也有类似的背景。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上大学时,想的是“赶紧念完找个工作,我就是村里惟一的大学生了”。2004年听完李的一场演讲,他就成了“我学网”的活跃分子,最后令周围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放弃了将要攻读完的博士学位,去做全职站长。去年11月,因为户口不能落在北京,他还是回到上海任职于一家大学生招聘网站。
  
  王肇辉多年跟随李开复做学生公益工作,他最惊讶的是李对于学生重复提问的耐心和儒雅外表下的惊人体力。32场大学校园演讲,几乎一天一场,早上坐六点的飞机,中午到了就开始安排采访、校领导会面、软件专业学生交流,然后是晚上7点的大型演讲,深夜还要大量地回复邮件,“似乎是不用睡觉的铁人”。
  
  在李的感召下,很多人投身于这项公益工作中。“我学网”搭建之时,得到了他在微软时的多位同事的帮助,其中包括现已转任腾讯研究院院长的郑全战。他们都是志愿者;而郭去疾在创业之前也经常协助处理“我学网”的事宜。
  
  但也有质疑者认为,双重身份使这位职业经理人在副业上被占用了大量时间,要知道李开复几乎天天都会在网站上答疑。
  
  不过有趣的是,李开复在大学生中形成的影响力,在2005年却成为了谷歌重金聘请又不惜与微软对簿公堂的原因,同时也成为微软的诉讼理由之一。
  
  “我的长处在于识才”
  
  开复学生,形成了一个虚拟化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写信或提问时总喜欢以“开复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来开头。很多重要人物与李开复的相识,竟然都是被自己的孩子所引导的。
  
  在“开复学生”中,最核心的一群人,是李开复在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和谷歌中国时招收的软件和互联网业顶级人才。他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过李开复的指点和帮助。
  
  郭去疾就可以算作一例,他和李开复是四川同乡。自从2000年在美国微软实习时与李相识,这个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学生此后的重要选择,都与李开复紧紧相连——去微软,不读博士读MBA,回国加入谷歌,甚至创业后李还给他引荐了两个风险投资商。郭戏称李开复当时在谷歌中国招了50个关门弟子,他应该是他的“开门弟子”。
  
  周杰,Google总部最年轻的技术总监,也是李开复从美国带回来的。当时他表示服务两年后要创业,李开复觉得两年的时间也足够了,就把谷歌地图这个重要项目交给了他,如今周杰已经创办了一家与搜索引擎相关的网站。[NextPage]
  
  类似种种细致入微地关怀,也让李开复最大范围地得到了青年人才们的肯定。一位谷歌中国员工告诉记者,这一周开复一定很忙,但已经答应了他们每人照一张离职合影留念,谷歌中国目前已有七百多名员工。
  
  “我的长处在于识才……”李开复在向记者解释为什么自己适合做“创新工场”,下意识地也把“识才”放在了第一点来说。
  
  今年7月份,王晔在知名高校论坛水木社区上招聘兼职做了一个“半公益半公司的网站”,正是创新工场的网站。据参与者透露,网站开发加1年维护费用仅7500元。王晔是李开复在谷歌任职时的助理,也是李这次离开惟一从谷歌带走的人。
  
  “我拿着别人辛苦赚来的钱,怎能不节约?你可以咨询(一下)过去几周我是如何砍价(的),无论域名购买、办公室租赁还是律师费用,都是我亲自出马,达到让人惊讶的低价。”离开谷歌中国的李开复这样说。
  
  眼下,李的手下只有王晔和王肇辉两个人。但新的办公地点已经选好,就在中关村清华科技园C座,距离原谷歌中国办公地点——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科建大厦——仅仅只有几步之遥。
  
  现在,李开复又要招人了,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到谷歌中国,这都是他习惯做的第一项工作。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