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嘉
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之时,就有报纸把80后称为“小皇帝”,还配了漫画来讽刺,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等。盖因中国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生育,80后独生子女较多,物以希为贵,自然就把独生孩子当宝贝。这一晃20多年过去,80后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发现周围这个世界好像跟自己格格不入。
前一阵子,有学者做了一个“蚁族”的调查,正值电视剧《蜗居》风靡,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80后过得如此艰难。这的确是不容抹杀的现状——这一代人,没赶上90年代后期的分房,没赶上世纪末的网络创业潮,没赶上本世纪初的入世。上小学,被改成六年制,考高中,加考了邓论,上大学,赶上最不靠谱的扩招。好容易毕了业,又遇到数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怎么看怎么倒霉。
俗话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现在媒体报道的80后新闻,已经很难再吸引眼球,盖因在当下之中国,发生任何离奇的事情,都已经显得不那么离奇。套用一句老话,这就是历史学家说的“时代之悲剧”,个人改变自身命运变得很难,很多东西并非由个人之辛勤努力便能获得,即便付出,也未必会有回报。
我们回首望去,其实每个时代均有如此现象,并非80后所独具。建政后,50年代出生的人,在年幼时期便经历了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各种政治运动。虽然毛泽东说“七八年就来一次”,但实际之频率却要远高于此。先是“三反五反”,接下来“反胡风”,再跟着反右。在后来的许多回忆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人与父母的感情最为真挚,因为时刻面临着“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危险。
50后长大后,就遇到停课闹革命。我们在王小波的小说里看到,大院里石头与子弹齐飞,头破血流的事情经常有。为解决青年人的出路问题,领袖想出一个好办法,“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大部分做了知青。“老三届”们至今还对知青生活念念不忘。这块儿可以参照梁晓声和张贤亮的小说。
60后稍好一些。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三年灾害,人口出生率大为减少。有很多资料证实,60年出生的人,连母乳都吃不到的。虽然童年还在文革之中,难以理解许多政治现象,但毕竟长大成人之后,遇到改革开放,不管是大学毕业还是高中毕业,城市户口还是可以进入厂矿及事业单位。直到90年代后期国企改制,这代人直接受损,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出现了所谓的“4050”问题。
至于70后,成长环境则更好一些,但遭受的精神打击相对而言是比较大的。70后在青少年时期,思想领域还是比较开放的。那时候中国学界引进了大量西方当代学术理论,各种思潮迭起,大学里的讨论和碰撞都很热烈。很多人怀着十分美好的愿望进入大学,本以为会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但最终却是一切都复归于寂静。现在许多年轻学者对80年代中期都比较怀念,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望。
80后就不多说了,最近报道的太多。相比前几代人,80后的整体环境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坏。前几辈人的经历他们不能理解,也无法体会,在本世纪头十年里,基本都还是茫然的状态。唯一的好处是赶上了网络时代,可以打打游戏看个毛片,也可以自由恋爱,不用担心有耍流氓的嫌疑。
至于90后,那简直没得说了。有超女有快男,有apple有google,有美片有韩剧,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他们想象不到父辈(也就是60后)当年的苦难。他们没有经历过阶级斗争时期家庭内部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也没有经历过饥荒时代的吃草根割树皮。他们对历史缺乏理解和尊重。但他们跟80后也有相似之处,就是信仰缺失,很难找出支撑精神领域的理由。
所以总而言之,代代都有难念的经,大家不必互相攀比谁受的苦最深。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杯具,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特征。80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再苦再累,说句实话,也只能自己扛下去,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只要我们看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就不用怨天尤人,因为生活毕竟还是要自己过的,不靠组织不靠祖上,我相信终究会过得很好。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