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人人都成了摄影师了。
这种感受在旅游景点最强烈。去年秋天我去了趟西藏,蓝天白云、湖水雪山自不待言,所到之处无不充斥着快门的咔嚓声。印象最深的是布达拉宫晚8点的亮灯,时间一到,广场成了快门声的海洋,淹没了一切。
西藏是观摩摄影器材的好去处,一人使用两种器材(相机+手机)是最常见的。一个女游客挎着3台相机—佳能的大炮、标准焦距的尼康、索尼的微单,每到一个景点,她必须把三台相机都使用一遍。起初我以为她是专业的,后来才知道她也只是个摄影爱好者。跟我同车的还有一个中年男子,只用iPad,一到景点他就抢先下车拍照,快门很响,他“哐当、哐当”好一阵,随即发到朋友圈,然后开始拍视频,嘴里还大声说着解说词:“这里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画面中就是著名的大拐弯……”其他游客赶紧躲得远远的—他一般原地转三圈,谁愿意在他的视频里出现三次?可他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整个制作专题片的架势,就那么任性。
胶片时代的摄影没这么任性,那时候一卷胶卷拍完了,你只知道拍了多少张,至于有多少张能令你满意,还得等整卷胶卷冲印出来再说。快门牵着真金白银,所以那时按快门比现在慎重得多。其实数码摄影也是有成本的,但主要是购置器材的费用,后面的花销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旦买了数码相机,大家都玩命似的拍,又因为随时可删,拿出来的照片是经过筛选的,起码没有偏焦、没有闭眼、没有七倒八歪。照片没有大毛病,人们出于礼貌就得夸几句,拍摄者很容易由此产生成为名家的冲动,然后就更加任性了。
为这种任性推波助澜的还有手机、iPad以及社交网站。既然可以随便发,那就只要醒着就发。一杯咖啡、一盘瓜子也要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似乎唯有那样才能显示活得多么充实。还有成天玩自拍的女孩,抬眼、噘嘴,用不变的姿势证明自己仍然娇滴滴,我还见过中年妇女也这样自拍的,是否娇滴滴自有公论,但任性是不争的事实。
数码相机的普及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如同微博微信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卡拉OK降低了唱歌的门槛一样,不过好像摄影的降幅更大。一位著名作家对我说:“我和一位摄影家一起,拽着拉杆箱在西部农村走了一趟,他拍照我也拍,结果照片是一样的。摄影家真好当!”
这话对不对我不敢说,但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拿着数码相机时都那么任性。
再说一下在西藏用iPad的中年男子吧。他拍完视频,大家上车前往下一个景点,他会拍拍我的肩,让我看他刚发到微信里的照片。那些照片下已有十来个赞了,这多少也解释了他为何那么任性。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