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玛丽·艾伦·马克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的摄影作品曾在中国部分地区进行过展览。9岁时,马克就开始接触摄影。1967年,马克从绘画与艺术专业毕业,开始担任摄影记者。
马龙·白兰度与玛丽·艾伦·马克在电影《现代启示录》中
1968年,她刚结束纽约街头反战游行的拍摄,便获得了一份拍摄剧照的工作——为阿瑟·佩恩导演的电影《爱丽丝餐厅》(Alice's Restaurant)拍摄。电影完成后,阿瑟和演员们对马克的作品赞不绝口。1969年,马克开始投入电影行业的摄影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未来的40年里,马克为超过百部的电影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成为了这个行业里最出色的摄影师,其作品更是不断被各大期刊和媒体刊登、报道。
在这些剧照摄影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马克在1975年为米洛斯·福曼导演、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飞越疯人院》所拍摄的剧照。该影片在美国俄勒冈州取景之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精神病人的生活,马克和一位女性文字记者一同住进了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以收容女性精神病患者为主的封闭式医院。
4年后,她出版了以此为主题的《81号病房》(Ward 81)摄影集。随着《飞越疯人院》的大卖,《81号病房》这本摄影集也受到空前瞩目。这本摄影集在当时引发的关注并不亚于电影本身——它不但改变了很多人对精神病症的看法,也改变了之后纪实摄影报道的角度与态度。几十年后,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将马克推介给中国摄影人,也一度掀起了国人关注并拍摄精神病人状态的热潮。
马克的拍摄灵感大多源自她自身对人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包括前面提到的精神病患者和印度的马戏团、美国西雅图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美国加州北好莱坞住在汽车里流离失所的人们。
对此,马克说道:“我个人比较反感纯粹通过电脑技术处理制作出来的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摄影。而我愿意成为一种声音——那些失去声音、没有好的生活环境的人的声音。”
通过相机,马克让那些不被看见的人们得到关注。1983年,她拍摄的西雅图无家可归的年轻人的一组图片故事在Life杂志上发表,标题为《迷失在街道》(Streets of the Lost),那一张张真实、冷峻的面孔和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马克之所以选择在西雅图拍摄这组照片,是因为西雅图被称为美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如果在西雅图的大街上有流浪儿童,那就意味着美国每一个大城市的街头都会有这样的身影。对此,马克并没有选择旁观,而是将自己又一次投身到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孩子们最脆弱的时刻。
除了拍摄之外,马克和丈夫马丁·贝尔(Martin Bell)共同为《迷失在街道》的主人公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并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2013年,夫妇二人回到西雅图,筹集了超过85000美元的资金继续拍摄后续的纪录片,将其命名为《街头:微笑的重新审视》(Streetwise: Tiny Revisited),并出版了相关书籍Tiny: Streetwise Revisited。
当马克热衷于那些具有讽刺意味、充满奇异色彩的照片的时候,一个名叫Ahmedabad的印度马戏团走进她的视野,成为她最喜欢的拍摄项目。当时马克正在为一本画册拍摄,在6个月的旅途中,她拜访了18个不同的马戏团,但是最吸引马克、最让她感到神奇的还是印度的马戏团。
照片上的驯兽师名叫拉姆·普拉卡什·辛格,左边是他的大象夏玛——马戏团最重要的明星。马克习惯让拍摄对象自己选择被拍摄的方式,于是驯兽师让夏玛用鼻子搂着他的脖子。从夏玛的表情可以看出,它知道自己才是主角。“这是一对默契搭档的肖像照。不过没想到的是,在照片冲洗完后,我忽然发现夏玛微微眯着眼睛,露出一丝狡黠和邪恶的眼神,这让整张照片与众不同。”
马克回忆起这张照片时说,“这张照片的寓意独特,让人联想到人与动物共同的本性。夏玛在以自己的方式与我沟通‘我保持这个姿势很久了,很累的,麻烦你快拍。’但不幸的是,就在拍完这张照片的几个月后,夏玛因食物中毒而死亡,拉姆的心都碎了,我也是。”
从摄影生涯开始的那一刻起,马克便不断游走在两个迥异的摄影主题之间:一个是关于电影场景和明星的主题,这些拍摄大多由好莱坞赞助,是一群生活奢华的人聚在一起进行电影创作的场景;另一个则是关于现实世界中最平凡的人的主题,马克用相机表现他们日常生活的状态,捕捉他们之间交往的方式,以及在边缘的种种挣扎。然而可贵的是,马克并没有刻意去美化穷困的人们,也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电影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她从来不掺杂自己的主观判断。
也正是因为马克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以诚相待、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她才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包括由国际摄影中心设立的新闻无限奖、哈苏基金会奖、哈苏报道奖、Matrix电影及摄影领域杰出女性奖、德国摄影学会颁发的埃里克·索罗门博士新闻摄影杰出贡献奖、罗伯特·F·肯尼迪奖等在内的多项世界摄影大奖。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