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一直用镜头记录着中国社会的现状与变化。他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20多次来访中国,拍下大量经典照片,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昨日,《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55件,照片均由马克·吕布本人及工作室应本次展览重新冲洗制作,并从35万张底片中精心挑选的,时间跨度50年。展出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及部分从未公开过的珍品。
半个世纪的中国情结
和许多摄影家长枪短炮式的装备不同,马克·吕布至今还在坚持用那台老得掉渣的1984年产M6莱卡相机配35mm镜头。尽管摄影技术早从胶片转向数码,他的装备却十多年没有更新过。
在马克·吕布长达50年的职业摄影师生涯中,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摄影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当年作为少数获批到新中国拍摄的欧洲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所拍摄的中国早已为摄影界所熟悉。他以冷静、直觉,富于艺术感受和人文气息的视角,捕捉住一个个充满时代风貌的瞬间,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着一个新时代的中国。
当年,马克·吕布对中国这个神秘而新鲜的国度兴奋不已。1957年,他拍下毛泽东睡过的蚊帐床,和手插在口袋里的毛泽东的非正式照片。1965年,马克在中央美院拍下了雕塑系的课堂上摆放着裸体雕塑;在天安门拍下了中国民众在抗议美国介入越南战争。1971年,马克拍到了周总理做胜利状“V”的姿势。1992年他将镜头对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传画。1994年他拍下深圳建议人们购买股票的广告。2005年他摄下了上海的里弄生活和北京布满传统中国红的紫禁城的墙
对中国纪实影像发展影响巨大
马克的作品是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对中国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他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展现了摄影家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情怀,也让中国人在观看时,又一次回忆起那段特殊的历史。
此次展览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潮水般的人群中,不乏众多白发苍苍的摄影爱好者。观众们簇拥在每幅作品前,回想过去感慨良久。而且摄影家将许多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照片结合在一起,照片中的物是人非更是另人慨叹不已。许多观众认为,马克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展示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他的照片中,不仅能看到一个充满人道的、善意的行者印迹,还能看到他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也凸显了他深刻的中国情结。
著名摄影家陈宝生表示,他上世纪90年代曾在法国参加摄影活动时见过马克·吕布,他的作品令人受益匪浅,当然,他也非常赞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摄影家胡武功18年前见到马克·吕布时,觉得他十分高大魁梧,看起来风风火火。“他总能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深入地揭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种人群的文化内涵,以及人类生命的本质关怀。他在纪实摄影中那种尊重历史,尊重真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王骞)